('
在胡亥右手边一直沉默不语端坐的李斯站起身来,向胡亥道:“吾皇得赵大人,实在是天赐贤臣。微臣有本启奏。”
胡亥眉头一挑,道:“丞相有话请讲。”
李斯面露笑意,拱手向胡亥道:“自冯去疾被揭发谋反,自杀身亡以来,右丞相的位置空悬多日。老臣年事已高,心力多有不济。臣启奏陛下:赵高大人识人善用,才品俱佳,理应就丞相位。况且此次退敌,全仗赵大人举荐有方。臣请陛下任命赵大人为中丞相。”
胡亥和赵高听闻李斯之言,无不显出错愕的神情。
胡亥心中充满疑惑:李斯和赵高向来不对路。李斯此次竟然主动提出任命赵高为中丞相,自己敢作赵高的副手……莫非李斯也和赵高同流合污了?!胡亥想到此处,脑门不禁渗出了一圈冷汗。
赵高也是相当的迷惑:这李斯向来看不起自己这个宦官。自从沙丘宫篡改始皇遗诏以来,自己与李斯向来难有默契。今天李斯口吐这番言论,究竟是何居心?
正在胡亥和赵高迷惑之际,以吴辉为首的赵高鹰犬爪牙们纷纷跳表态:“李丞相所言有理。赵大人是陛下的股肱之臣。而今立此大功,理当封官晋爵。请陛下任用赵大人为我大秦中丞相!”
“请陛下任命赵高大人为中丞相!”大郑宫内的喧嚣直冲云霄……!~!
..
第三十七章遗命托孤
番禺,闷热的晚上,没有一丝风。、池塘里的青蛙不住地喧嚣,一场暴雨眼看降至。
虽然已是十月时分,但这片地处秦国最南方的新开拓的国土依旧是酷热难当。
番禺城,南海郡尉府内,一片愁云惨淡。
身兼南海郡尉及闽越将军的任嚣卧病在床,郎中大夫们给出的结论是:任将军恐怕见不了明天的太阳了。
郡尉府的大院内,一些本地越人巫师在设坛施法。他们试图假借冥冥中的神力来延续深受他们爱戴的任将军的性命。
这位被后世人看来被他的副手兼接班人赵佗的光辉掩盖的将军,其实是一位深得当地民众和士兵拥戴的优秀领导者。
说到这任嚣和赵佗二人,要从秦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说起。
在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主将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了当地人的激烈反抗。主将屠睢本人在一次混战中被当地人杀死。
平越主将阵亡,朝廷大为震惊。在一番检讨之后,秦始皇任命为人沉稳、心思缜密的任嚣为主将。
这项任命后来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决定:任嚣和赵佗一起率领平越军经过四年努力,采用刚柔并济、分化瓦解、善待平民、移风易俗等高超政治手腕,终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岭南初定,秦始皇大悦。他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阳郡、象郡三郡。任嚣被进封为“闽越将军”并委任为南海郡尉,而任嚣的副手被朝廷特命为龙川县令。
龙川是秦国新国土南海郡下的四县之一。因为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身为平越军的二把手,任嚣的副将赵佗被当仁不让地委任为此处县令。
这赵佗是个很有能力的非凡人物。他在打仗时很得任嚣信赖,到龙川上任后,他积极采取的“和辑百越”政策,更是显露出他不凡的政治才能。
政策的具体措施大略是:严禁滥杀;鼓励南下的士兵将官与当地越人女子通婚;大力开垦土地,发展农业;对往来的商人采取友善的态度,合理地收收取赋税……
通过对这些手段的娴熟应用,在一段时间的治理之后,龙川显露出百业兴旺的态势。当地大部分越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位年轻将军的领导。朝廷在得知任嚣的汇报之后,派使者特命嘉许赵佗。
赵佗的政治能力被任嚣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赵佗从此更得任嚣的器重。在赵佗的建议下,任嚣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南越,加强秦越两族的融合。
而任嚣在争取当地越人的民心方面,做的最成功的一手,就是收养了当地最大的一个部族酋长的女儿。
那位部族酋长是被任嚣的前任屠睢俘虏后,虐杀而死的。这位酋长在当地本来深得部众的爱戴,他的死亡直接引起了当地越人的激烈反抗。屠睢后来被愤怒的越人杀死,算是为他嗜血残杀的性格还上了债。
任嚣吸取屠睢的教训:在到任之后,立即采取了刚柔并济的手段——主动收养了那位酋长的独女为养女;严禁滥杀越民,违者抵命;并且用雷霆手段处理了负隅顽抗的残余抵抗势力。任嚣还大力发展生产,使辖地之内再无游手好闲的越人。
在勤政爱民的任嚣、赵佗两位将军的治理下,岭南——这片新的大秦国土在六年之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切的美好景象都因秦始皇的驾崩产生的混乱而破碎:在胡亥即位之后,秦朝苛政更甚。朝廷屡次强征赋税,引得岭南民众怨声载道。而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扯旗叛秦的震撼**件也被消息灵通的商人们第一时间带回了岭南。
消息传开以后,被强压下去的越人抵抗势力又重新冒头,蠢蠢欲动。一些有见识的中级军官也屡屡进言,劝任嚣据南岭天险割据自立。
而感念秦始皇知遇之恩的任嚣在听闻天下重重乱象之后忧思不已,加上常年征战拖累了身体,他病倒在床,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沉疴难起的任嚣特命岭南三郡的日常政务军务已经基本交付副手赵佗处理,只有在特别重大的事情上才会被提交到病榻上的任嚣。任嚣对赵佗的信赖可见一斑。
日子走到了秦二世二年的十月,与疾患斗争了近两年的任嚣走到了他再也迈步过去的门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