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阅读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仙子谱第1章(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其一,棋是素养。琴棋书画,自是文化雅趣,好棋之人,多是有文化素养的人。不过,万物都不可逾其界限,棋道越界,就成了蒲松龄笔下的《促织》,所以才有李无三(直至其恶性发展到“李无天”)。雅趣成了闹剧,欣赏中带有批判。

其二,棋是人格。有良好素养的人并非就有良好的人格,所以,《仙子谱》写了种种好棋之人,由棋为切入口,展示了种种人格表演:枫林草堂和天元寺的僧家之棋,安国府皇家棋院的国手状元之棋,大内深宫的国手太监之棋,以及种种遍布于江湖之间的棋家,最后归于方国涣的天元化境之棋,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普通人格面貌。

其三,棋是通识。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就是“以棋为武”,而且正如武林江湖,棋上亦分出正邪之境。杀人鬼棋自是邪派武功;而《孙子兵阵棋解》这样一部不见古籍著录(应该是作者杜撰的吧)的奇书,开启了比金庸笔下“珍珑棋局”更加深沉的棋道法门。虽然自古即有“棋阵”一说,但仅就棋自身而言。《仙子谱》却把棋道真正运用于军阵大战了,长达好几万字。这是一个创举。但《仙子谱》又并没有满足于以棋为武,最终又回到了棋道,使之得以升华。

第四,棋是大道。大道就是宇宙的规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源头就在于对“道”有了不同理解,世间万物也以此分途而殊,百彩千焕。独石口大战之后,方国涣重归棋道,这就犹如武侠小说中侠比武更高,他又回到他寻找“道”的路上。“道”的终极性决定了主人公将会“在路上”,江山、情缘、生死、终极,都由此串联起来。“在路上”是没有终点的,所以他会永不停息,他会执著地追求着永远只能接近而不能到达的“道”。

经过了素养、人格、通识、大道这样一个序列,《仙子谱》的“好看”与“耐看”就渐渐呈现出来了——

棋本身是一种雅致的文化,包含着精微与宏通,而棋道与天道的结合,形成“在路上”的基调,这就把神秘文化与精英文化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文化厚度;

道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文化,包含着哲理与实践,而棋道与世俗的结合,形成“在江湖”的背景,这就把幻想文化与现实文化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文化烈度;

在文化厚度和文化烈度之间,更交杂了武侠、奇幻、情感、社会以及种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神髓透骨的韵味。

不过,以上都是就《仙子谱》的总体而言,说到细节,《仙子谱》的许多地方还显得粗糙。开头的平淡且不再说;写江湖、朝庭犹如儿戏,甚至像草台班子演戏,多凭想象而缺乏对传统政治体制的精研;写人物,“三侠五义”评书时代的简单化痕迹也所在多有;写场景,在当下大众文化审美奇观的时代缺乏应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风韵;整个叙述文字通俗有余而雅韵不足,等等……这些无疑阻碍了《仙子谱》文学品位的提升,使之以现在的面目难于走向通往经典的那一条路。

附韩云波简介

1966年生,男,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后。主要研究小说学及通俗文学等。现主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侠文化”专栏,为历届武侠文学奖专家评委,是“大陆新武侠”概念的首创者和积极倡导者,被有的传媒称为“大陆武侠研究第一人”,至今已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100余篇。

著作有《谁是英雄》,《剑气横空》,《人在江湖》,《侠林玄珠》,《跨世纪对话》。《金庸妙语·鹿鼎记卷》、《金庸妙语·笑傲江湖卷》、《古钓鱼城》(统稿副主编)、《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一部早期形态的绿林英雄传奇》、《论中国侠文化的基本特征》、《论侠与侠文学的豪雄特征》、《论郭沫若抗战史剧的侠文化内涵》、《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韩非子与战国游侠》、《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游侠》、《金庸反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类命运》、《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主潮演进论》等。)

读者对本书的评论

久违的MS《蜀山剑侠传》的古风感觉。据说青斗筒子10年磨一剑,96年开始提笔写《仙子谱》(很PF他的精神,能够有这份韬光养晦的毅力和灵性,现在的快刀手太多了,快餐吃多难免油性过剩想吐,更严重会致癌),又羡慕他生在中医之家,且不说养生方便,就是提起笔来,肚子里的药材都会药性勃发,直冲大脑灵台。

看得高兴所以来给青斗盖楼(最近养成一毛病就是看了啥觉得好就写观后感,还曾因鼓吹《51号兵站》被认为是CCTV的托儿——M办法,偶HC杜淳很久,忍了),懒得仔细研究长篇大论了,简单说一下:

此书题材新颖。其实围棋题材也不是没有被涉及过,但大多为动画片或漫画,比如日本的《棋魂》,中国的《围棋少年》,以围棋之道为线索的小说还真少见(大概是我孤陋寡闻),大概是写这种小说比较难以把握尺度,要么作者是一个棋道中人,写起东西来难免置身其中大谈本家技巧,兴致盎然,有时候说得过深了,偶们一些围棋小白就看得如坠五里雾中,把最重要的棋艺部分当作典型哥特式描写略过;要么写东西的人只会编故事,编的脱离了大气层,叫真正人间棋高一等的人也汗颜了,这种类型的故事多发生在神仙等非正常人身上。一路读《仙子谱》来,却叫我放下了这份担忧,我买的是实体书,书里重要棋局均配有棋谱图画,一目了然,虽然作为“棋白”的我看不出那些东东的玄妙之处来,可是青斗把战局描写得合情合理,既不刻意卖弄(《昆仑》中的“归藏剑”有卖弄凤歌的《周易》知识之嫌,而且“归藏剑”除了用了一些《周易》上的玄词,其实并没有在剑道的精神上与《周易》丝丝入扣,甚至可以说几乎没什么实质性关联),又引人入胜,使人略窥围棋之妙,十分自然,张弛有度,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前面有几局对弈的内容读起来仍然感觉比较空泛,抽象,不过好在后来主人公方国涣智商高于180,很快修成天元化境棋艺,所以化境之后的文风如方国涣的棋风一般,挥洒自如,大开大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人物的名字古朴可亲。一个人在江湖上有名了,自然少不了一个响当当的特别名号,别人一听这名号,大约就能因精神气勾勒出这个人轮廓,名字就是一个人的门面。方国涣,卜元,吕竹风三人组,加上后来相聚的罗坤组成威震四海的F4,不过一看就能猜出哪位是文人,哪位是舞刀弄枪的,起码八九不离十,四人当中可能吕竹风的名字较有迷惑性,盖因此人以抡竹子横扫千军呼呼生风而著名,所以才被人唤作“吕竹风”;卜元的名字,我看书的时候觉得似曾相识,安在一个猎人的身上太适合了!“元”字稳重刚猛,隐有圆满之意,“卜”字颇有古风又不流俗,古籍中(例如《周易》)常常提到,不多说了,不过从此字可以看出,卜元必不是一寻常猎人;罗坤开始被我在我想像成精干的小伙子,带点儿土气,头脑又颇为精灵,武侠小说里MS跟“罗”有关的好人都有点儿小血性,比如罗成;最后说道主角方国涣,“国”字如落入天元之子,听来如雷贯耳,我想大概是隐喻方国涣国手之能,“涣”字一如青山绿水间的棋枰一般轻灵爽心,脱离世俗的清净之味,与大气象的红尘之“国”形成一出一进之势,相得益彰,“方”字则平添了几分皂袍的儒雅之气(MS方国涣读书很多一样,汗……)。其他的名字如弓长久,连奇瑛,谷司晨,米迁(这个是浪里白条可不是鼓上蚤),曲良仪等等皆是承袭古 ',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