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地虎王焕庭是富家子弟,因身怀异能从军,因沟引军阀姨太太召来杀身之祸,避祸入山寨,成为风行张家河的土匪。
还有诸如女匪徐小燕、孤儿狗娃、保长等人物本是正直平民百姓,因家仇国恨,逼上梁山,众多为匪人物或因情或因恨,双重煎熬。面临时代大浪淘沙。
小说塑造了湛人杰、崔奠明、兵痞梁在耕、梅子、李平儿、黄幼红、李金金、陈卉、徐小燕、陈亚玲、寡妇张二嫂、王汉阳、卢黑豹、寨主任金水、秀才丝瓜、郎中舒潇等众多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情节曲折,动人心弦。是作者十年时间呕心沥血写成的一部力作。
众匪的人生经历为旧中国黑暗社会现状缩影,反映旧中国“草根”人物的生存现状,能否达到警世醒世,诸位读者大大请开卷细读吧。
鄂东匪事群号QQ329362217
上回书说到蔡山上舒郎中为救柳柳;自愿立旗杆;然而;一场突变;郎中牺牲;土匪多行不义而自毙;这回书说到孔垅镇中的洪家娟子被大别山上另一股土匪绑票的故事。
文兵大爷去世后,吴家大奶奶和洪二奶奶见洪娟定了亲,早晚是王家的人,吴三奶奶有至亲的女儿女婿,今后的事自然不愁。
大奶奶娘家的香火旺盛,便同二奶奶商量,可否将娘家的一个侄儿过继过来。
二奶奶的娘家香火也很旺盛,二奶奶还想让自家的侄儿过继过来哩,便推到三奶奶那里去:“这事呀,恐怕还得看洪娟妈妈咋说?”
三个女人一商量,不成。
吴三奶奶说:“大爷在世时,想都没这样想过。何况洪娟已经定亲,以后生下一男半女,不也是吴家的血脉吗?”
“洪娟到底是女儿家,早晚要出嫁的。乡下的田地都卖来给大爷治了病,抽了鸦片,现在就剩门前这个绸缎铺了。过继的侄子姓吴,让他打理好生意,我们三姊妹的后半辈子才有得靠呀!你们说是不是?”大奶奶说。
二奶奶不做声。
洪三奶奶自生下洪娟那一天起,就没想过会把洪娟嫁出去。她之所以答应洪娟同汉阳的婚事,就看在汉阳虽无家业,除了一个母亲,并没有什么拖累,以后入赘过来,大不了将郭氏接来同住,婿当半子,颐养天年是不成问题的。便说:“吴家是镇里的大族,像过继的事,恐怕不是我们说了就能算,还得问问吴家的人吧?”
洪三奶奶的话不无道理,要把一个外姓人过继到吴家,要名列吴氏族谱,吴家的人答应不答应,还真是一个问题。
大奶奶只好说:“那就征求一下族里的意见再说。”
洪三奶奶曾做过女伶,虽然年近四十,但风韵犹存。以前走江湖、过码头,事情当然没少见。过了两天,她便备下一份礼行,往九爷家一送,讲了自己所担心的事。
九爷略一沉吟:“吴家的族里是不会答应的,这我可以去说说。文兵大爷好歹还有亲骨肉在,过啥子继呀?等今后汉阳和洪娟有了孩子,头一个,就姓吴。这我也去说说,汉阳不会不同意的。”
“我咋就没想到呢?还是九爷想得周到!”其实,洪三奶奶什么都想到了,不过有些话由九爷说出来,要好得多。
过了月余,大奶奶见过继的事不成,又提出分家。这是洪三奶奶没有想到的,就连九爷知道了也感到很惊讶。
这一次,二奶奶也很赞成。
人家的理由也很充分,洪三奶奶是洪娟的亲娘,以后再把汉阳招回家,这家里的大奶奶、二奶奶就成外人了。与其今后有什么不愉快,不如现在就把家分了,省得夜长梦多。
洪三奶奶带着洪娟,去上房跟大奶奶讲好话。
“不会,大妈,你和二妈就像我的亲妈。不管这个家今后是好是歹,我都会供养你们,孝敬你们的。”洪娟低声下气,又要力求把话说得亲切、好听,真是难为她了。
大奶奶根本就听不进去,说了那么多的好话,还是没用,还是保不住这个大家庭,最伤心的就是洪娟了。
大奶奶和二奶奶分家的态度很坚决。族上的人出面劝解,人家一句话,谁敢担保她们不会晚景凄凉?就把什么劝解的话都挡回去了。
洪三奶奶想想,总这样闹意见也不好,分就分吧。便请码头上和族里的人做证,将吴家的财产划割清楚。
吴家素来是大奶奶当家,有多少家产,大宗的,大家知道,当然也有不知道的。小宗的,就更不好说了。划割下来,吴家大宅被分作四份,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各占一份,余下一份是洪娟的陪奁。既然要分家,绸缎铺的生意也不做了,把货“盘”出去,也分作四份了事。
表面看起来,洪三奶奶和洪娟并不吃亏,分到了两间铺面,以及盘绸缎铺所分的5000大洋。事后有人说,洪娟这边肯定吃亏了,有好些东西没拿出来分。但二奶奶没意见,洪三奶奶和洪娟还能说什么呢?又有人说,大奶奶在背地下给二奶奶多分了。
洪娟不明白,早先大妈和二妈都疼她得不得了,怎么爹爹一不在,就什么都变了呢?她想,原来一个家里要有男人,一个女儿家要有丈夫,如果汉阳能早一点到这个家里就好了。
洪三奶奶一安顿好,就去筷子街豆腐摊子找到郭氏,同郭氏商量是否把汉阳和洪娟的婚事办了。
“办了?”郭氏想,家里什么都没有,要把洪娟娶进门,总得有些花费吧。
洪三奶奶说:“大爷不在了,那么大个闺女不交待,我怕人家讲闲话。”
郭氏点点头,陷入了沉思。送走洪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