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以农桑兴邦,开蜀地百代鸿业,底定“天府之国”的基础。
四川周围高山环抱,川西沃野千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蚕桑丝绸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更是一项占尽先机的大宗产品。因为穿绸着缎,对于上层社会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于是蜀锦蜀绣,嘉定(乐山)大绸、顺庆府绸、“锦官城”等一大串和丝绸相关的名字蜚声四海,“天府之国”成为世人仰羡的地方。
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其王族后裔尽迁蜀中,使中原文化与蜀文化来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继出现一大批颇有影响的文化人登上历史舞台,司马相如、陈寿、陈子昂、李白、薛涛、苏东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闪灼光辉的星星辉耀着我国文坛。蜀人多文采,这是历史的评价,也是蜀地富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然而蚕丛开始农桑鸿篇的重大影响,还在于由于衣食足,礼义兴,在蜀中许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这一千古遗风,在蚕丛主要的活动区的青衣江流域,在东汉时张陵创立了道教,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乡风民俗,人们仍然着青衣裹青帕,唱着祭祀青衣神的带哭腔的山歌,怀念青衣神。
“青衣一曲绕山水,青衣神在白云端。”
蚕丛——青衣神将和他开创的农桑业一样在蜀中大地上长久地流传下去。
【考证】
岷江是个“太史公”,神笔书写天地史。岷江奇石通灵,理解人间后来必有人要考证,必然会将蚕丛王的当时身影感应石上。这块干干净净的石面上,青白线条相间。那挫落有致的青色线条中明显呈现出一个古蜀人图案。夕阳西照,这古蜀人高高个子,穿着青衣,后脑匀上一束长长翘起的头发,脸部上两眼纵目,双手曲拱,连夕照的身影都表现了出来。看那神情,他在瞿正拱手向一座山峰相拜,像是在默默地述说:“四处辗转,我终于到了我该来的地方!”庚即向随从传言,“立国此地也,名瞿上,意为我到了我该来的地方!”
四川著名历史学家李澄波考证,瞿上城在双流县南牧马山九倒拐。实地查看,";九倒拐";山势特殊,暗藏玄机。山前,八百多米宽的历史洪江古河、杨柳河汇合后,浩浩荡荡从九倒拐山脚下流过,江中有丰富的鱼群;洪江对面,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沟河纵横,土壤肥沃,可供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山后,山峦重叠,绵绵起伏,两条九弯八拐的山沟从山脚通向山顶,与其它山地交汇。在那茂密阴深的山地中,野免、野羊、野狼成群,还有老虎出没,可以狩猎,为这里生存提供肉食蛋白之源;两沟间的半山腰,是一块梯度平地,山势就象一把巨大的交椅稳稳安放在两山沟壑之间;两侧,绵绵山峦伸向远方,就象一只巨鹰的双翅。如果把两沟间半山腰那块梯度平地比着一只鹰身,前面那块山包比着鹰头,后面的诸山比着鹰尾,从历史洪江对面远看过来,这里地势就象一只将要离地腾飞的巨膺。从山体的石质看,多为砂石岩,是开山凿洞居穴和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地势可进,可退,可守,方便外界联系,让人一看,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蚕丛王率部驾着木筏顺着岷江洪江古河道考察,或沿着岸边长途跋涉来到牧马山脚下,一眼看中九倒拐这块地方,决定在此立国治蜀,并取名";瞿上";。意为纵目人建立蜀国治所选择的最好的地方。四川省文史馆已故李金彝先生认为";瞿上";可作";瞿到";解,说瞿父之山的人到过这里,尤今言";上街";可言为";到街";。前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民国二十九年考察双流牧马山后得出结论说:";这是平原西部的一座开头的山,虽甚低小,而冈阜萦回,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在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个形胜所在,也不肯把它放弃的";。";我敢臆断,牧马山定是一块好地方,蚕丛和杜宇的都城遗址有寻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批发掘出来的希望";。
该石甚奇,翻转背面,石上还呈现一幅图案,在急流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古模样的人正手挥竹杆撑筏靠岸,其意又合蚕丛当时是率部是从岷江上游顺江水上到的瞿上。把该石定名为《蚕丛王瞿上》再合适不过了。
论蚕丛与蜀
\t一、从“虚”字谈起
“虚”这个字;古义本为某族的根据地。按汉代许慎的《说文》的解释为:“虚;大丘也。”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阐述为:“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伸之为空虚。”这个字又写作“墟”;如“鲁;少皞之虚;卫;颛顼之虚;陈;太皞之虚;郑;祝融之虚;皆本帝都;故谓之虚。”这些地方所以能成为帝都;与那里的地貌有很大关系。《说文》说:“四方高、中间下为丘。”“虚”字是“虍”(声符)与“丘”的组合;自然与“丘”字同义。“丘”的篆文写法;是“北”字下面加个“一”。“北”的形状是两座并列的山峰;“一”表示一片平地;组合起来;那形象就是个群山环绕的盆地。盆地本来“四方高、中间下”;《说文》叙述得很对。“虚”既然意为大丘;便不是什么山间小盆地;而是一块蛮大的盆地了。远古圣王的根据地往往称“虚”;可见盆地地形对部族发展极端重要。由于盆地具有山丘平原多种地貌;流入水系多呈向心形态;能提供先民生产生活上种种方便。
西蜀最大的“虚”;无疑是四川盆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称之为“红色盆地”;其“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大部分为紫色土所覆盖;适于农业开发。在四川盆地西部;还套着一个略小的“虚”;那就是被龙门山、邛崃山和龙泉山包围着的成都平原;实质上也是一个盆地。以都江堰、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为边界的成都平原;地表覆盖着沃土和水网;是最理想的农业区。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四川盆地这“虚”里就有“人”在活动了。1951年在沱江北岸资阳县黄鳝溪发现的更新世晚期头骨化石;被命名为“资阳人”;属于中年女性个体;具有晚期智人特征。1980年在长江南岸筠连县镇州猪拱洞发现的更新世晚期人类臼齿化石;命名为“筠连人”;据考证其个体体质已达智人阶段。从大约起始于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可以看出;蜀人的经济活动已逐渐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
二、“蜀”字的研究
四川盆地西部的“虚”;自古即称为“蜀”。为什么要称作蜀?对于这个问题说法不一。至于要判断出哪种说法正确;恐怕还需作些深入探讨。
20世纪40年代;李玄伯读法国古朗士的《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以后大受启发;他不仅把此书翻译成了中文;而且还把它与中国古籍所述古史作了横向比较;并发现能对许多神话传说作出新的诠释;于是为之作序。谁知这序越写越长;以致成为一部书;干脆出版。他在完成此书的过程中还参考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弗雷泽的《金枝》等名著;找回了原始社会遗留的众多人文化石。今人往往用“氏族-游团-部落-酋邦-城邦”这样的发展模式;来描写原始社会的不同阶段;而此书仅用“团”来表示原始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凡一团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的图腾(其多为动物或植物形象);这团人宣称他们就出自这一图腾;并认该图腾为其始祖。图腾常被画在旗帜上;或被刻在种种标志上。在中国上古时代;图腾就是后来记录下来的姓。神话传说中的图腾;常常个人化;成为该团的先祖、先妣、先帝;后来又被地域化;成为地方神灵。本来崇拜某一图腾的团;是游动性的;没有地域性;但自此团定居之后;留传的地名;也直接用了这图腾的名称。所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