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崇拜某一图腾的团;是游动性的;没有地域性;但自此团定居之后;留传的地名;也直接用了这图腾的名称。所以不仅古姓;而且古地名也保留着图腾的痕迹。今人认为邦国名称;源于山名或水名;完全是颠倒了因果。实际上邦国名称来自族名;而族名则源于图腾;最为原始;山名水名不过沿用邦国名称而来的。
按此理论;“蜀”应该是最早进入盆地的那个部落后来形成酋邦的原始图腾了。
此推论是正确的。《说文》上面留有图腾的信息:“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所引的诗见于《诗经·豳风·东山》中的“蜎蜎者蠋;蒸在桑野。”其中;加上虫旁的“蠋”是后起字;因为“蜀”字本身已经有了虫旁。《管子·水地》中的“欲小则化为蚕蠋”一句;唐代尹知章为之注曰:蠋;“藿中虫也。”虽然这种虫多在葵藿中生长;但也吃桑叶。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云:“蠋音蜀;《说文》云:‘桑中虫也。’”对于《尔雅·释虫》中的“蠋”;晋代郭璞为之注曰:“大虫;如指;似蚕。”它与蚕还是有共同之点。
蜀的本义是野生葵藿上一种似蚕的大虫;现在的写法是蠋。这种虫属于天蛾科;蠕虫阶段色彩斑斓;一旦受到攻击;便会蜷曲起身子;露出头上一对眼状的黑斑;很像毒蛇的眼睛。因为无论是动物或人;都害怕这种要命的毒蛇;常常吓得退避三舍。所以;蠋这种虫大家也不敢惹。它的外形;虽很像给人亲切感的蚕宝宝;但其本身却让人讨厌;所以它经常被哲学家当作宣讲哲理的例子。《韩非子·说林》云:“鱣似蛇;蚕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淮南子·说林训》:“今鱣之与蛇;蚕之与蠋;状相类
而爱憎异。”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写的是公元前14世纪的古汉字;其中有好几个“蜀”(见图1);确实像《说文》中讲的;上面是象征眼睛的“目”;连着弯曲柔软的虫身。“蜀”的字形特别突出上面那个“目”;根子显然就在野蚕图腾上;这种虫的防身之宝便是一对假眼。延续到后来的古蜀传说;乃至目前的大量考古发现;都有蜀人特别夸张眼睛的表现;似乎有一种潜意识在起作用。
三、蚕丛传说史料
最早记录古蜀传说历史的;是西汉成都人扬雄写的《蜀王本纪》。此书虽比《史记》晚约一个世纪;却比《汉书》早一个世纪。用“本纪”一词作书名;显然受了司马迁的影响。可惜南宋时此书失传;至今只留下一些古蜀史佚文。其中晋代刘逵给左思《蜀
都赋》做的注中所引书中文字;时代既早;内容也相当重要:
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上面所引虽是粗线条的描述;但它却清楚地告诉我们;古蜀大致有蚕丛、柏濩(《华阳国志》作“柏灌”)、鱼凫、蒲泽、开明这么五个时期;整个时间跨度有3。4万年;其中蚕丛是开山祖师。开明王朝被秦所灭;《史记》将之记于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按照这一时间推断;蚕丛应当生活在旧石器时代;那么落后的生产条件;能不能建立一个酋邦;大成问题;所以3。4万年这一数据值得推敲。
对于古蜀王朝的总年数;《太平御览》卷166上转抄了《蜀王本纪》上的一段话:“从开明以上至蚕丛;凡四千岁。”由此看来;前面那个“三万”;肯定属于误写。从公元前316年上推4000年;即公元前44世纪(距今6000余年);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建立邦国的可能性便大得多了。
晋代常璩所作《华阳国志·序志》中;也透露出民间流传的古蜀年代:“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这里的材料虽又缩水1000年;不过时代仍然极早;同样处于史前的新石器时代。
依据古文献中有关蚕丛的传说史料;我们可以整理出蚕丛时代的诸多社会特征:
第一;蚕丛族居住在岷山中;落脚于岷江上游山区(主要在东岸);即今阿坝州所在地。
第二;蚕丛开始称王;意味着建立了邦国。
第三;蚕丛族居住的房子是“石室”;依靠变质岩类板岩材料;搭建“邛笼”;至今羌区那些石碉楼;仍是当时遗存。
第四;蚕丛族死后用石棺椁埋葬;仍然利用板岩材料。
第五;蚕丛族有“纵目”的习俗。“纵目”的含义现在有不同说法:①眉心画个竖眼;②左右眼角上吊;③戴眼睛鼓出的面具。但现在还尚不能确定哪种说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