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七州的世家们之所以痛快压宝于卫荣昌身上,当然是因为七州土地太贫瘠物产太不丰富,想通过卫荣昌来改变丰谷穗大陆势力格局,使他们跳出七州之地,另去富裕肥沃之地发展。
七州众多世家目的达到了,可理想却没有实现。
迁出去的各世家分支,由于沉迷于奢侈**,迅速堕落腐化,从而衰弱消亡。
反倒是留在七州的本宗,代代相传下来,虽不曾大放异彩,却每每帝国战乱时,积极活跃于战场之上。
豪华多败子,贫贱能励志。
七州世家一旦觉悟到了道理,也就不再坚持跳出七州。
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一些,七州世家公然加重了属地百姓的剥削程度。
对于这种大大违反了帝国相关法规的行为,荣昌皇帝视而不见,浩天阁、上议院、元老院碍于情面不管不问,地方官府更是连问都不敢。
问题是,七州的百姓并不是什么善类,他们中很多人曾经被帝国征招入伍,见过世面的同时,对暴力二字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求告无门的情况下,部分帝国七州退役老兵揭竿而起,直接以暴力对抗不公正的欺压敲诈。
七州世家精锐世家武装迅速将乌合之众的反抗打垮,将很多不甘屈服的退役老兵逼迫进了十万大山里面。
与东海三省战神山脉里原居民暴民不同情况的是,十万大山里面物产更为丰富气候更适合人们定居。
虽然山里野兽多一些,生活条件坚苦一些,但既无官府赋税,又无世家家盘剥,退役老兵们日子过得甚好。
一尝到甜头,七州百姓开始大批逃亡进十万大山里面去,捕猎也好,开荒也行,反正日子自由自在。
没奈何,七州世家只好取消那些额外的盘剥,甚至搞起了诸多优惠政策。
严酷事实明摆着,若百姓跑光了,七州世家恐怕得全体下地干农活去。
七州百姓逃亡浪潮阻止住了,但却显得有些晚。
一个教士挑水喝,二个教士担水喝,三个教士没水喝。
十万大山里面终究是崇山峻岭,地无三尺平,能养活得人实在有限。
逃亡而至的百姓,远远超过了十万大山生态所能承受的极限。
为了生存,人们用暴力加速进行优胜劣汰。
三十六寨、一百零八堡、三千土围的叫法,便是这一时期喊出来的。
当十万大山里各寨堡势力基本成形,彼此都对各个占据天险地利的战神堡似的寨堡望而兴叹之余,未免一致将目光投向了十万大山之处。
七州的世家明显是硬茬,不好惹。
好在七州内,非世家所属百姓,倒也不在少数。肯辛苦点腿脚,七州之外的天空更为广阔。
慢慢的,十万大山里,历史悠久实力强劲的山寨一个接一个出现了。
慢慢的,帝国各路盗匪习惯于将十万大山当作休养整顿发展壮大的基地
慢慢的,十万大山里的各寨堡,形成了每年出山去周遍州县劫掠几回的良好习惯。
慢慢的,各州县的贵族世家开始和十万大山里寨堡有了说不清道不楚的关系。
慢慢的,十万大山成了荣昌帝国治安毒瘤。
帝国陆军进剿过十万大山很多次,但山区地带无法展开大部队,各寨堡坚固无比,且十万大山匪盗战力不弱,当地州县世家又总是明里支持暗地抽腿,故而,最终结果总是无功而返。
为了不过分刺激官府,十万大山的盗匪们有相当的职业道德,遵循着自古以来诸多传承的行规。比如,各寨堡一年不劫二次同地方;未得最后答复,不撕肉票;不遇灾年,不大举出动等等。
当然,为了警告震慑官府,减少双方不必要麻烦,十万大山里的盗匪们,一旦遭遇到了官府大规模进剿,往往会自发聚集成千上万人马,攻县入府,进行报复。
因而,长期以来,十万大山周围七个州官员,考评政绩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十万大山里的盗匪们有没有大规模下山洗劫。
正午的阳光洒在十万大山东南方向一片略平坦的山地上,将地面晒得略有些发烫。
数十名身着帝国各式军服的军人齐聚在一起,围着一个作战沙盘指指点点。
山地步兵团的士兵将警戒哨放出了一公里以上路程,精锐警卫队不停巡逻。
令人吃惊的是,在kao西面背阴处,有十多头各式空骑悠然休息着。
几名空骑士和魔法师懒散分布在两侧高点上,正在做目视观察。
瞧这架式,十万大山里最没见识的盗匪,大概也能猜出帝**界来了大人物,要对十万大山展开新一轮剿匪行动。
或许,十皇子排风在十万大山铜头堡下的惨败,真正激怒了以太子泰风领衔的全国剿匪委员会了。
站在一群中校少校上尉中间的,是一名矮胖身着空骑少尉制服的空骑士,他长相毫不惊人,年纪更是仅有二十出头。
围在他身边的,不管是陆军指挥官、空骑军团空骑士、还是魔法师,无不是一副恭恭敬敬聆听指令的模样。
显然,这个非凡的少尉,必定是荣昌帝国康利战术研究团团长横行少尉了。
“排风十皇子的排风团,战力还是很强的,逐点攻击的策略,也不能说不正确。”任侠中校指点沙盘说:“他在铜头堡下失败,主要败于两点,一是对当地贵族世家过于信赖;二是对十万大山各寨堡一致对外的默契配合,估计不足。”
“排风根本是草包!”新成立的山地猛虎团团指挥官翟介峙中校一脸轻屑说:“那个排风团更是花架子。一千五百名帝国装备齐全的正规军,被乌合之众的盗匪击败,真丢尽了人。”
论作战经验,前浴血军横断将军亲卫队长翟介峙中校在山地作战方面,可以称得上权威中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