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感叹地再看了看码头岸边那堆放着的数也数不清的无数货物,那还在从密密麻麻的船上卸下的物品,还有许多的货物被搬运工们一箱一箱抬往等待着的大船上,更多的货物好象只是从一只船上刚搬下来然后再搬到另一只船上。这里商业之繁荣,运作效率之高速着实让萧吃了一惊,没想到在这个年代我中华儿女就创出这样繁华似锦的商业气势。
在买了水鱼回来的路上,萧的心还久久处于那份深深的震撼无法自拔。
又过两天,已将除夕,善药师终于扔掉他那些古怪东西,在回春堂药铺露了面。
因为大家都要快年,所以铺子将只留下几个小伙计,其他人全部放假数天,让他们回去和亲人好好过一个大年。而在这之前,当然是东家要给每个人都发一份丰厚的红包年礼,感谢大家这一年在回春堂的辛勤劳作。
众医师,伙计笑呵呵地拿着那大大的红包一个劲对东家的大方说着谢谢,善老一一回礼,等打发了众人,善药师那张最近一直绷着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把几个更大的红包送给大掌柜善长隆,二掌柜王老,三掌柜萧,及四掌柜李子玉,其他在场的三个分号的掌柜也都各自有个大红包,众人笑着答礼。
萧本来因为已经亏欠善家很多,而且自己刚进铺子,所以不想要那红包,善老温和地制止他笑道:“这是礼数,每人都有的,而且你一个大男人身上没钱怎么行……”
萧看善老今天难得高兴,也就没再多说什么。随后众人随便置办了几道菜肴,几个掌柜和东家一起谈心喝酒,算是提前吃了告别这一年的团聚饭。
饭后各位掌柜全都打道回家,李子玉和善药师说自己情愿留下守铺,被善老好一顿臭骂:李家独子过年不回去陪二老成何体统。
那小子乖乖听完教训,留恋地看了看一边娇笑的表妹,只得灰溜溜坐马车而去。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嫣嫣便拉着萧去附近市集上置办还缺少的年货,皆是些鸡、鸭、鱼、猪、米面之类,瓜果零食之流的吃食,又买些爆竹,红纸,门神这些过年特殊的必需品。嫣嫣嘻嘻笑着拉着萧在前面悠闲如散步似的走着,而可怜的几个小伙计背抗得大包,手拎着小包却也高高兴兴的走回了铺子。
贴春联、门神,是除夕日一件大事。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拿出买好的春联,或有雅兴者,自铺纸墨,挥毫写下自创或选好的对联,等墨迹一干,就拿了去贴,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也有在大年初一再贴的。
春联的内容常以发家致富和喜庆吉祥为主,不同人家,从其所贴春联可看出他家的特点,比如回春堂这条大街上的经商做生意者就多喜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春联。
善药师想了良久,才挥毫写出一副大门对联: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横批却是俗到不能再俗但也非常喜庆的:恭贺新春。
他慢慢写完,扔了粗大的毛笔对旁边看着的萧呵呵笑道:“图个吉利,图个吉利……”
萧也笑道:“贴个门神吧,镇镇咱回春堂的喜气。”每到新年,家家户户都要恭请这路神仙,用意是驱除恶鬼,镇压凶邪,保佑平安,常请的门神一般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王安石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里面的桃符也就相当于今日的门神,自唐李世民以后门神也就越来越溶入百姓生活了。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个黑煞神就免了,我看挑副诸葛武侯,还有一副?”善老捻着胡子想着。
“就岳飞将军的画吧,这两位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大英雄。”萧接道。
善药师也赞同地点点头,于是别出心裁的两副英雄画像就被贴在那两双巨大的门面上当了守护神。
贴起对联,请上门神,高挂灯笼,新的一年即将迎来……
大年初一早上,萧想睡个懒觉的计划又被嫣嫣破坏,女孩一阵惊天动地的拍门声彻底驱散了他的睡意,萧只得开了门让小姑奶奶进来,善嫣嫣却是找了他要去寻梅。
原来这个时代,春节过后,很多地方都有探梅的习俗,江浙一带尤为盛行,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探梅胜地,如杭州的灵峰和超山,南京的梅花山,无锡的梅园。其中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当推苏州光福的香雪海。
本来萧想约了善药师一起来游玩,嫣嫣气愤说道爹爹又开始捣鼓他那些奇怪的物事,哪儿有时间出去,萧只得作罢。
两人坐了马车带了几个小伙计一大早出发,却是费了两个时辰才到了。
光福这个地方位于苏州西南约50多里的太湖之滨,属半岛地形,向称山水灵窟。穹窿、邓尉、西碛诸山,绵延起伏,太湖七十二峰,近半在光福。日照充足,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适宜梅树生长。自古以来,居民以种梅为业,“种梅如种谷”。可以说无山无梅,而以邓尉山西面的香雪海和南面的玄墓山最盛。梅花品种繁多,以千叶重瓣白梅为主,红梅、绿梅、紫梅、墨梅等,应有尽有。花开时漫山遍野,回环数十里,花光映照,暗香浮动,仿佛身临香国仙境。
光福探梅由来已久,唐朝的陆龟蒙、宋朝的范成大、元朝的倪云林,都曾徜徉光福山水花木之间,留下了许多吟咏佳作。范成大的《梅谱》,可说是宋代光福梅花的写照。
从明朝开始,随着苏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光福梅花渐成规模,而光福探梅,也成为东南名士的风雅之举。所以他们这一路行到光福王梅园,只看到大道上人来车往,车水马龙的景象好不热闹。不时可见一些文人雅士打着折扇,三五成群,或携带家眷,或跟随几名家丁书童,摇头晃脑对着路边随处都是的梅花指点议论着。更可见一个个孤家寡人花前树下低眉长叹,流连忘返。
嫣嫣笑道:“这些呆子怎知道香梅最好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在这万株梅树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