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阅读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超级维修工第10章(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当然会来这么多人,特别是装备的人几乎都来齐了,也并不全是因为气愤……在办公室,坐着两个人。“方处长,这些车真的没问题,不会出什么事吧?”装备部的部长姓蒋,乌黑的头发,圆润的皮肤,没人会相信他有六十八岁了。

“不会有事的,部长。”说话的方处长有四十上下,国字脸让他看上去便像个忠义之士。“如果他要查汽油,那肯定不够。昨天王少刚拉走一万吨。不过这些装甲车,绝对是合格产品。我们这是国家装备部,劣质货,我是绝对不会收的。汽油没了,可以说是训练用掉了,反正按照训练大纲,是要消耗那么多汽油的。装甲车和坦克不合格,我还没那么傻,这简直是给我自己找麻烦。”

“嗯。哎!装备不下发,上面却要军队按大纲训练。没有装备,怎么训练,最多打打枪。汽油是一点儿都用不上,每个月又不断有新的汽油入库。这种事又不能说出来。真苦了你了方处长。”他安慰着他,语重心长。“国家太穷了,只能把装备摆在仓库中,做做样子。还是舍不得,也用不起啊!”

“不,不苦,为党解忧,哪怕牺牲生命,也是甜的。”方处长一本正经说道。这是他的工作,让仓库随时都有空,既要有库存,又要有被使用的痕迹,他这一点是做到了。

第19、测试(上)

蒋部长点了点头,问道:“发给美国间谍的训练资料,他们收到了吧。”

“是的,他们已经收到了,而且来核实过了。”

蒋部长又再次点了点头,心想:为了制造武器装备齐全,军队训练有素的假像,不得不盗卖自己的军用物资。哎!他只能叹气,却没有其他办法可想。后勤学的研究,可以让敌人通过每月的物资的消耗,轻易计算出军队的训练情况。

方处长知道部长为什么叹气,他更加知道无论是做一个出卖国家情报的“间谍”,还是作为监守自盗的“贪污犯”,只要他的事暴光了,那么他便要和自己的人生告别了,但是他又没有选择。只要成为后勤的人,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监守自盗便是他们的工作之一了。

没有足够的装备,却有着足够的敌国间谍的国家,不得不如此维持着表面的虚假繁荣。特别是科技日新月异,武器装备更新换代频繁的现代,也只有用军事欺诈,以避免无谓的军事竞争。“运输机来了,我们出去吧!”

在现代,一个装甲师除了装甲和坦克,指挥中心、武装直升机和运输机的配备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装备,别人是不会承认这个装甲部队拥有快速反应能力的。

一架运七停在了装备部的机场上,使用运七运输,这虽然有机场大小的考虑,但是也是现实逼迫。自从国产大飞机项目下马,大飞机不足,便成了一个显著的缺失,能拥有运七的装甲师已经算是精锐部队了。当然也不是没有更加先进的运输机,但是那些只是面子货,和用来恫吓那些心怀不轨的敌对国的存在,并不会下发到军队。除了军事演习之外,平日里除了保养,是绝对不会动用的。毕竟没有生产能力,用坏一架就会少一架。而在斩掉了自己生产大飞机能力,向外购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你有钱也不行。

1986年4月29日,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制造的国产“运七”飞机,第一次载客飞行成功,完成了从合肥到上海航线的飞行。从这天起,我国民航客运全部使用外国飞机的历史结束了。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除了有十几个设备简陋的小厂承担飞机装配、修理业务,几所大学培养有限的专业人员外,根本就没有象样的航空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航空工业列为建设重点,拨给大量资金和设备,抽调大批优秀干部,使航空工业踏上了大发展的历程。1954年我国不能制造飞机的历史结束了,到1959年,我国又成为世界上五个能够制造超音速飞机的国家之一。短短几年的建设,走完了国外航空工业几十年走过的路程。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民用飞机开发、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研制出的运11和直5等飞机,只能军民合用,从事通用飞行。而中国广阔的客运市场和商业货运,都被外国飞机所垄断。改革开放后,这种局面有了明显改观,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运七”飞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我国首次研制的“运七”型客机是一种多用途的中、短程运输机。它的翼展宽度为29。2米,机身长23。7米,停机高度为8。6米。它装有两台国产2900马力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最大载重量21。8吨,航速每小时478公里,可连续航行5小时47分,飞行高度达8300米。座舱采用气密封装置,舒适宽敞,可乘坐48至52人;如果需要,还可以快速地拆除座椅,移动隔板,改为货机或客货混合机型。

这是运七飞机的历史,在几十年前更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但那是几十年前。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运七飞机还活跃在我们的视线中。也许普通人会觉得这是国产飞机质量的保证,可不知为什么,总是让人有一种鼻酸的感觉。可在军人们的眼中,那已经不再是飞机,分明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他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走来,不仅没有退休,而是为了子孙后代仍然拖着老迈的身驱,迎接着风吹雨打。

军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装备,即使是这样军民两用的飞机,也不是所有装甲师都拥有的。只看那些别的部队的人看着运七的眼神就知道了。

出租车从飞机卸了下来,不知道宠师长要玩什么把戏的人,都纷纷腹腓不已,心说:“他在干什么?运一辆出租车?怎么展现他的装甲师能进行蛙跳战术吗?如果我们有运输机,我们也做得到。”

碧叶连天的池塘里,青蛙灵活地在荷叶上跳跃前进,捕食最心仪的猎物;层层设防的敌阵中,攻击部队超越前线直入腹地,夺占一个个中心要点。两者的“作战机理”如出一辙。人们形象地把后者这种跳出了线性思维束缚的作战理论称为“蛙跳”战术。

“蛙跳”战术最早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众所周知,在陆战场为主宰的几千年时间里,战争双方的对抗是一场“楚河”“汉界”分明的角逐。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摧城拔寨,在指挥员的思维里,始终存在着一条明确的战线。作战双方都立足于自我之营盘逐次推进,依法用兵。1943年的太平洋战争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拉锯状态: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开始反攻,日军则负隅顽抗。南太平洋上岛屿星罗棋布,双方逐岛争夺,战争异常艰难。为了加快战争进程,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美军的两大名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脑海里产生了:放弃一线平推的传统做法,跳跃前进,越岛攻击。太平洋战区的盟军在他们的指挥下,两路并进,利用海军优势,避开日军的一线防御要点,攻取其战略纵深中守备较弱的岛屿,得手以后再以此为支撑继续开展进攻,从而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加快,仅用半年多时间即突破了日军的内防圈。

二战时的“蛙跳”战术是以海军为“助跳器”,主要运用于登陆作战。二战后,随着空中运输能力的提升,“蛙跳”战术逐渐成为美军空降作战的主要理论。1983年举世震惊的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战争就是一场典型的“蛙跳”伞降作战。美军指挥官摒弃抢滩上陆的传统战法,直接依靠空降兵越过格军的防御阵地抢占机场。空降兵在150米超低空跳伞,船不泊岸,兵不湿靴,在短短4天内即解除了格军的武装。

这样的战术,军队运输投放能力是关键,特别是现代,一个卫星满天飞,雷达星罗密布的时代。拥有天敌的装甲师还想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蛙跳战术就变得必不可少。否则只靠装甲师的机动力,那么无论是导弹,还是撞上了战斗直升机,这个装甲师都必将被除名。而在卫星雷达如此密布和先进的时代,在陆地上跑的装甲师,想不被发现都不可能。这正是快速反应部队 ',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