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阅读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重生之科技巅峰第412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同时,由于太阳能永不枯竭,与石油产业只有一两百年的辉煌来说,太阳能产业,更加持久。

二零零六年七月,有一个新的消息传扬开来。

红丸株式会社、海南动力公司联合为土耳其轻型飞机公司,改装了一台双座飞机,运用氢燃料动力,成功飞上了蓝天。

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还出言谨慎,表示这只是第一步,暂时只能用于轻型飞机,无法为大型飞机,提供动力。

但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太阳能运用的一步步深入,石油产业正在被对方,毫不留情地挤出市场。

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便利,正从一个个侧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虚拟网络、太阳能电力供应、氢动力,人们在享受高新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感叹这个世界,正日新月异,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还没有等人们的感叹声歇,一个让全世界都注目的消息又传了出来。

第一艘实用型空天飞机,正式飞空,抵达了六百多公里的低轨道,在低轨道绕地球飞行了三圈。并顺利启动助推火箭,返回大气层,随后像普通飞机一样,返回了中国西部的一个保密机场!

所有还在惊讶于科技进步的人们,立刻被这个消息给震惊了。

空天飞机,一个可以像飞机一样起飞,在无氧超高空用火箭助推,飞临进低轨道,又能像飞机一样,重新回到机场的新型航天飞行器,它,真的已经投入实际使用了吗?

就是美国,到现在还在进行缩小比例样机试飞,收集数据。

而中国,就已经制造出全比例空天飞机,并取得了试飞成功?根据一些模糊的影像资料分析,这款空天飞机,全长应该不小于八十米!

一个冲击带着一个冲击,让人们无法保持头脑清醒。

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个新的时代悄然到来!

中国的科技研发实力,什么时候,已经超越了美国,以至可以率先研制出空天飞机?

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只有萧强例外。

正文第二百六十二章测试场

更新时间:2008…10…920:44:16本章字数:8424

萧强的指示下,非洲基地方面,十数年如一日,从无托邦计划,作着各种准备工作。他这么多年在商场上开拓厮杀,赚回大笔大笔的资金,有力地支持着乌托邦计划开发工作,平稳顺利地进行。

包括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都宣称这只是第一次测试,空天飞机远还未到完善之时。

但实际上,不谈之前汪工等人组织的九米缩小比例数据收集机,所作的长达两年多的数据测试飞行试验。就是这款九十米全尺寸验证机,起降、低空性能测试,也不止一次了。

只不过,因为验证机从来没有达到过中高空,而且西南群山之间,国外的远程雷达也难以探测到如此远距离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目标,才没有被国家检测站所发现。

西南地区的莽莽群山,已经成为寰宇公司专门用于测试重型装备的试验场。

这里在六七十年代是一处战备工厂,只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盘旋往复于群山之间。从西南省城出发,一路向西过雅安,穿二郎山,翻越重重雪山,艰难跋涉共计两百八十公里,才达到这个深入山区、相夹于丛山环绕的小小盆地。

实验场所在地,原本是一个河谷,从喜马拉雅山及附属山脉融化的积雪,顺着山势,从中间向四周流淌而下,灌溉滋润着周围的中国地区,和南亚、东南亚等地。

从源头而下的冰水,也流经这片小小的峡谷地带。

万千年的水流冲刷,河谷的巨石变成一块块拳头大小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水中,形成五彩斑斓地自然美景。

水流带来了丰富的泥土沙石,在山谷回荡之后。沉淀下来,渐渐将河谷填平,成为平缓的谷地。

狭长的山谷,由谷底到谷口与雅江汇合处,长约五十余公里。山谷通道笔直。最宽处十公里,谷腰最窄处六公里,状似一个长长的葫芦。

雅江水在谷口还水流甚急,流经谷腰处便和缓起来,进入谷底,已经是微波荡漾地湖泊。

大量的泥沙渐渐在谷腰堆积,将地势填高。

慢慢的,堆积起来的泥沙。堵塞了谷腰,谷底的积水,成为真正的湖泊。

泥沙渐堆渐高,逐渐向谷口淤积,缓慢地将谷口位置,也积满了大片的沙土。天长日久。这处山谷便成为一个天然形成的堆积盆地。

当军方来到这里地时候,盆地入口,临近雅江边的地方,只有一个小缺口。潺潺流水。顺着河道流入盆地。

虽然是高原山地,但盆地内地形封闭,纵横的山峦挡住了风,盆地里却是温暖如春。

盆地之中,草木茂盛。鸟雀众多。其间还有大量不知名的野花,微风吹来,满谷皆香。

由于盆地封闭。没有动物出没,地上的草,都有一人多高。

军方选址的专家对这片地方非常满意,便将一个重要地军工厂,建在此地。

谷口经过修缮,筑起了一道堤坝,以防江水倒灌。谷内的土地经过了重新平整,修建起一片片厂房和宿舍。

谷底的封闭环境,是建造保密工厂的最佳地点。军方调来抽水机,将湖水排出抽干,挖来泥土填平。在谷底平原上,建起工厂。

而谷口,则成为随军家属地宿舍,以及相关的学校、邮局、医院、电影院等生活附属小区。

为了运输物资,军方还特意调拨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一条通往山外的柏油路。沿路驻有道班,负责察看沿途道路情况,及时进行道路修缮维护,保证物资进出畅通。

这条五米来宽的蜿蜒小路,就成为保密工厂,与山外保持联系的唯一通道。

在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最为紧张地年月里,这里曾经有一万多名员工,每天每夜,为国防工业努力工作。随军家属,达到了五六万人,俨然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小城。

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逐渐缓和,这里也渐渐由热火朝天转变为冷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