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表示。大家将设定一个标准,按这个标准来分成。
电影公司老板们也很清楚。这笔钱,其实根本就是从美国市场白赚的,所以,就算稍微少一点,也没有关系。
作为大公司的老板,他们的眼光都看得很远。
从美国人兜里。能掏一美元算一美元,就是一美分都没有。也不在乎,先把市场打开再说。
你攻占我们国家的电影市场。我们就反攻你地家庭影碟市场,大家混战在一起。只要培养出足够的美国观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价值。就在于,一旦欧亚地电影,在美国站住脚根。国际上其他地区,也会受到这种影响,而购买更多的欧亚电影版权,这样就做到了满盘皆活,其意义非常重大。
大家有志一同。做事效率自然极高。
在影碟上,没有人想在这方面发大财。大家靠着国内电影市场。还勉强可以支撑下去,没有必要杀鸡取卵。
而且。在萧强的建议下,每个公司都分配好了各自地利益范围之后,都一致同意,成立一个寰欧影业公司。将从美国市场得到地影碟收入,又全部投入到美国市场,建设寰欧影业自己地电影院线。
他们都知道这个投入会有多多大,时间会有多长,也需要十年。甚至要二十年,但这给了他们一个希望,一个让自己的电影,堂堂正正走入美国地希望!
每部推出到美国的电影,也要经过寰欧影业董事局地严格审定。保证美国观众,能够看到最精彩的欧亚电影。
萧强还独立出资。在欧洲也建立了一个专业的译制片厂。
有各国电影公司的全力支持。有先进的后期制作设备,有懂得美国人心理地欧洲译制人才的帮助、这个译制片厂,在成立的那一刻,就有一支极为高标准的专业团队。
译制人才之过剩。甚至达到了每一个专业演员,都有自己的特型配音师!
为了取得最好的后期效果,很多公司都表示,将提供当初拍摄时,尚未合成地音效库,让配音和原版电影,达到天衣无缝她良好结合度。
为了打破好莱坞的统治。各国电影公司,也不再坚持要用本国语言。作为电影的唯一语言。
英语是世界语。这已经是不争地事实。
商人都是现实动物。他们最容易接受现实。为了一点点民族自尊心,到最后灰飞烟灭,又有什么意思?
就是英国的影片。也为了适应北美观众地审美要求,而重新用美式英语配音。
经过十天的紧急磋商,所有与会地欧亚电影公司,拿出了第一批推向美国市场CVD碟片的名单。
《憨豆先生》、《天堂电影院》、《拍林芥窖下》、《这个杀手不太冷》……
欧洲、亚洲的电影公司,向着美国,为了打破好莱坞的电影垄断,吹响了号角。
以后,会有更多的电影公司加入进来,一同向美国、向好莱坞,发起一波接着一波的冲击、萧强的CVD,终于赢得了足够的弹药支持,可以攻城略地。
正文第一百七十六章联盟危机
更新时间:2008…8…619:57:53本章字数:8525
如果说,美国的文化对于世界其他地方还有一定地优势,但将这个文化来到欧洲来,却只会遭到嘲讽。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宣告了现代民主自由思想的崛起。
为了对抗苏联的共产主义宣传,欧洲被迫实行福利政策、以安抚国内民众。到了美国,造就了中产阶级的出现。
欧美的政治制度一样,经济制度相差仿佛,美国人所引以为微的东西,在欧洲来看,只不过是稀松平常之事。而文化积淀上、双方的差距更是天差地远。
自罗马帝国开始,欧洲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美国只有区区三百多年。
虽然美国和欧洲算是堂兄弟关系,但在欧洲人民看来,他们不过是靠着第一、第二次大战的胜利果实。暴富起来地暴发户而已。
欧洲只是由于多种原因,无法统一,如果统一、欧洲将成为比美国更加强大的存在。
这个思想、是很多欧洲人的共同想法。
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国内更是充斥着这种思想。并努力将其传播到整个欧洲。
欧洲共同体,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
随着苏联势力圈的瓦解,东欧和平演变成功,苏联的数百万红军已经退回到了国内。欧洲普遍都感觉到,危险已经过去,以前为了安全,依附在美国羽翼下的雄心壮志。又开始慢慢复舒。
好莱坞电影地强势地位。让欧洲的电影公司敢怒不敢言。不过,正所谓压力越大、反抗也越大。
这次欧亚电影联盟的出现,其关键点不在于,萧强顺利在紧闭地美国电影市场上橇开了一条缝,而在于欧洲的电影公司快要话不下去了!
如果不是各国政府强行颁布的配额制度,他们统统都将臣服于好莱坞膝下。
但是。欧洲的电影真地就这么差吗?
萧强并不这么认为。
欧洲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导演,有数量庞大的演员队伍。他们地失败。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体。
他认为,欧洲国家太多,单独一个国家地电影场太小,使得他们无法靠国内市场支撑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型影业公司。而各国之间的语言差异,又使得每个电影公司的作品。又只能被局限在他们本国禁锢了优秀电影的传播。
本来。如果欧洲的电影公司联合起来,选择一个优势语种作为通行电影语言,是可以达到扩张市场地效果。
可是。多年来横亘在各国之间的矛盾,限制了他们地联合。
英国人要是说用英语为通行电影语言,法国和德国必然会反对。而以法语为标准语。别说英德不答应,就是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