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超过子时!
应是第二天的丑寅之交了!
换算今时乃四点多钟罢,寒气正浓,夜风飒飒!
在这大漠绝域中沉寂如死,连只小虫儿也无!
这一夜之跋涉,应事小作整顿了!
南望那处高埠大丘,应是“矿区”所在吧!
向东方望去,极目之处有条蓝线起伏,是乃数百里外的高山!
这里的荒凉丑陋比同洪荒,水草俱无!
他们找了处大型颓岩,做为落脚息马之地!
马匹只有喂食它们本身所负载的豆料、水袋了!
在这荒原中马匹与人是同等的重要!便像亲兄弟般的相依为命,友爱逾恒!
他们这一百五十余人,自然是以童飞龙为首,杜斌副之,只听他相度形势后道:
“斌弟!可能咱们得再赶一程,这里似乎不成通路!”
“天色未明,看不出究竟来!”
“为兄甚恐截不住那几个逃亡者?”
“也不一定非要先逮到他们,若是凑巧了,由他们带路能直接了当找到那处
“矿区”,应是更划算之事!”
童飞龙听了一怔,点首道:
“也是好主意,咱们就这么办!”
“小弟不才,意欲单人独马,在这附近观察一番!”
“也好!多小心了!”
杜斌点首,整理一番,翻身跨马而奔驰了出去!
不久,骑影即被堆石遮住!
伏鞍飞驰,一口气赶出里许,才慢了下来!任由马
匹自行!他不作驱策!
说也奇怪,马匹似乎识路!在这沙啧满目中,它竟然能寻找到通路!
是否是往常通路,这时杜斌也看出来了!
在这通路上来回走动了一小圈,伫马东望!
在极目之所,玄功推动下,已看到那小似几集鸡鸭般的人影已徐徐向西移动着!
估计之下,少说应有二十里以上的距离!
他身上披得是灰黑色的披巾,自信他们不一定能看清他,立即伏鞍圈马回驰!
所谓你看到人家,人家自然也应看到自己!
尚幸他是单人匹马,黑影模糊,而他们目标较大,一式白袍,色彩较明朗尔!
这事尚得碰运气,但愿他们没有看清楚最好了!
他驰回之后,童飞龙已将这些弟兄分批调派出去,设下了天罗地网,小心掩藏!
而他们两人又各带一人,步行前去,支起一座“石帽子”,人藏其中要仔细观
察那一行逃亡者!
有七匹骆驼,十三个人!
他们在夜凉如洗中,飞快的由东方接近上来!
自然是应在天亮之前赶到“矿区”才是!
对左近的沙堆巨石并未在意!
而且他们也是初来此地,便是识途老马也不易肯定,大漠荒野中,多了块石头!
他们已快速通过了!
不久!
那方大石堆也长了脚似的,被人顶着向前移动!
驼马虽快,人也不慢!
似乎一前一后,相距百丈左右,向前赶路!
前面那堆是骆驼,后面这堆是石头!
可惜,侧面没有别人看到!
不然,可真是奇境罕闻了!一具大石岩向沙滩上移
动,跑得飞快呢!
再后面则是,一组马队,人人牵马而行,紧跟其
后,迄逦前行!
十里!也许是十五里吧!
反正,行走了两个多小时!他们始终没有发觉有个
大石岩,跟着他们前进!
骆驼已缓下脚步,骑在驼背上的人,才向前了望,
也许是目的地到了!
陡的后顾,令他愕然,不能确定刚才路过之时,是
否有这么块巨石?
仔细远眺,不见人影,也便释怀!
心想,许是自己不曾注意!石岩是实体之物!怎能
自行移动呢!
天下焉有斯理,石岩会跑路?
他虽然胡疑满腹却不得要领,也不想向同行者探寻,若说了!
怕被众人耻笑了,自己已被敌人追得失魂落魄了,便是草木皆兵!
这事只能暗自存疑,不便公开讨论!
他回首向同行者讨论进人“矿区”之事!
一串“阿拉言语”,由风吹远播扩散着!
尚幸,石帽子中的四个人中,有一个人是石家随队的“舌人”!听得懂!
童飞龙向他示意,命他解释!以便了解敌人的意图所在,早为之谋!
那是说虽然可能来至地头!但却视察不出何处是入山的进出口也!
将他们的对话译成汉语是:
“现在咱们进行‘晨拜’!感谢阿拉赐予平安!”
如是,他们慎重虔诚的跪在地上膜拜呼叫“圣号”一番!中规中短,绝不马虎!
令藏在石帽子中的四人惊然!
是一项愚昧行为呢,还是睿智甚难界定?
不论怎的却给两人加深了震撼力!
被认为他们这批人不死绝是不能罢休的!乃是势不两立的结果!
别指望谁能折屈了他们的毅志!
童飞龙向杜斌对望一眼,心照不宣!
他们礼拜了之后站起身来!
“前去通报他们吧!”
有一名白袍人向他行礼后转身前行而去!
前面沙丘之后,约数百丈处便是一处残败不堪的石林,大小相间,风化久远,
骨胳满地!
可称得是星罗棋布,有如一座大阵!
不知者误入其中,准是失陷在各类埋伏中断送性命
或失去自由被俘,由其摆布!
唯一的破解之道,则是顺着两边沙的断崖之边沿转
折深入,不走中间,看来是路径的陷讲!
而他们的守护之人,也是布设在两边沙崖之洞穴
中!
如是则可长久守护,免去烈日照射!
因为这石笋千万,所占面积若百多丈,左右不能相顾,势非两端设卡不可!
且说这人,不走中间通路,专沿着山角而入!
不久则接近至一处洞穴外!
“因希阿拉……”一番,拿出信物,令守护者检证后,立即急速赶回来报命了!
这里的守护者若二十几人,一同出洞列阵来迎接他们的主子!
他们一行人牵驼而入!
而这处入山之关卡,却不止一处,因为纵深甚长,两边各设了三道卡子!
主力设在中间一处大山洞中,是由一名百夫长的“伊马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