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阅读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铁血骠骑第225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敕ā

共青城的工业基础非常的好,冶金、机械、动力、原材料等都有一定的保障。讨论到原材料供应问题上时,伊万诺夫知道这里有马迁安不少贡献,他提供的十几处矿藏地点都已经建起来开采企业,有的已经挥了作用,但人心不足蛇吞象,伊万趁休息的功夫,还偷偷问马迁安还有没有类似的情报,马迁安只能“苦笑”。

魏拯民还在海参崴附近组织另外的人员,暂未出现。本地担任平整土地,建设厂房,铺设水电管道的中国工人有1万3千多人,临时脑是北满省委委员张兰生,这是一个只有32岁的老革命,相貌英俊,实际上在马迁安看来,这位细看还有点眉清目秀大姑娘的样子的“老革命”,曾担任过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后任3军政治部主任。

这些劳工经过近一个月的整合,已经形成了新的组织纪律性,魏拯民将他们中间的抗日被俘人员挑选出来作为基层领导者,层层选拔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军队管理模式。

马迁安到来后,拉着张兰生当着伊万诺夫的面,讲明了抗联与伊万诺夫达成的口头协议,即已经被整理组织好的3万劳工中,抗联可以分到2万进行训练与武装,剩余1万人可交给伊万诺夫参与各项工程建设。张兰生一听,马上就想着手训练新兵,慌得马迁安与伊万诺夫急忙阻止,这也太急了,眼下远东到处缺乏劳动力,上哪去找替代这些建设工厂的工人去?起码您得干完这一段不是,这军工基地咱也有份儿的。

马迁安身在共青城,但他时刻关注着东北日军的动向,每天必几份电报给杨靖宇,从他那里了解抗联现在的处境与战斗,同时将自己在s1公开收集到的情报源源不断会汇集回去,互通有无。

期间,他也去了抗联留在s1的留守处,面见了魏拯民又探讨了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现实的状况是:苏军在斯摩棱斯克又一次大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右翼在反击苏军增援部队的同时,出人意料的又前进了几十公里,但由于后勤补给与后继乏力,他们打完这场仗之后,自己也暂时停了下来。

按照日苏达成的协议,日本人接收了北萨哈林岛,并象征性的派了一个旅团进入了勘察加半岛,非日本人不想开勘察加半岛,而是实在是无力开。

东北的日军在苏日边界战争中丧失了3、8、12、19、51师团主力,但未丢弃番号,根据情报表明,日本从国内又征召了大批新兵补充到这几个师团中,新兵正源源不断登6大连旅顺港口与朝xIan釜山港口。

关特演(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并未像历史那样如期展开,关东军现在正自舔伤口在疗伤。

还有一些得到证实的情况表明,关东军的一些二三线守备队,伪满洲国的一些地方部队正6续开往小兴安岭外围,加强对山中抗联的封堵,其中有一份情报提到了“大讨伐”的字眼。

对于日军的讨伐,马迁安表示了担忧,但杨靖宇给他的回电中表达了乐观的情绪。组织一次几万人的讨伐行动起码准备时间就要两个月以上,日军又见识到这支新抗联的战斗力,并且还未摸清抗联人数的情况下,冬季到来之前他们绝对不敢主动起攻击。

依以往惯例,日军组织讨伐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冬季,他们认为对于抗联来说,冬季是最难熬的一个季节,缺少给养缺乏棉衣,此时抗联战斗力最低,容易干净彻底的消灭之。

马迁安在远东边疆区起到了串联的作用,作为抗联与边疆区政府的联络人,这十几天马迁安忙的手脚不沾地,着实体会到沟通的不易,虽然手头握有伊万诺夫的亲笔信,但他依然遇到很多敷衍拖拉的事情,尤其是有一部分s1人,认为抗联就像叫花子一样,不顾s1现在吃紧的情况,要这要那,胃口有点大了。

这种情况在陈氏公司第一批船队到来后,热脸贴冷屁股的情况才得到好转,s1人终于见到一船一船的先进机床与设备,具体办事的人员立刻转变了态度,竭力配合,他们再也不在建设工厂与建设新营地所需要的材料、食品给养等方面进行拖延了。

第一批设备与机床价值2千万美元,如果仅凭资金数额,2千万美元足可以建起一座大型项目,马迁安曾记得当年s1援建的156工程,每项工程平均投资也不过第一批,按照合约规定,中方最终投资可达7千4百万美元的设备与原料,并可以看情况追加,为了这个项目,陈氏公司拿出了7成的家底。

货物是分两路到达共青城的,一部分卸在了大战后残破不堪的海参崴码头,随即转上火车到达共青城,另一部分小吨位的船队则直接从鞑靼海峡进入阿穆尔河入海口,朔江直上共青城。

陈氏集团董事长陈嘉申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亲自来,押运这批货物的是丛林鳄保安公司人员,由王飞鸿带队,延安派驻陈氏公司小组副组长,随船队而来的还有7oo多南洋华侨青年,陈嘉申的号召力巨大,仓促之间就招到了不少具有一定技能的青年愿意前来效力,这里面还包括不少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王飞鸿是随着海参崴那批货一起来的,由于卸船装车的耽搁,这批货比直达的那批要晚到共青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