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阅读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一只老鼠的艰苦奋斗史第39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散发到上面覆盖的泥土中,而被科学家在地面以上探测出来的。而且即使没有汞的存在,几千年过去,地下墓室,恐怕也几乎没有了氧气的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很简单,要知道我可是有魔法罩的魔法,魔法罩的辅助用途,就是能排除一切比空气大的物质,是其不进入魔法罩的范围内。这里所指的空气,可是我们自然环境下普通的空气,像汞蒸气那种比普通空气比重要大的物质,是通过不了的。而没有氧气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为我前两天,才刚刚学会一个法术——闭气术。这是一个辅助性质的法术,可以让施法者闭气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施法者的功力来定的。像我现在,施展这个法术,就能闭气两个小时。我想地下如果有一点点氧气的存在,对于我这只老鼠来说,在地下所能呆的时间会更长的。

基本上所有能准备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以后,我便首先对自己施展了魔法罩和闭气术,然后找准方位,使用土遁术,向着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前去。

因为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的顶部,是很坚硬的青石材料,所以我用土遁术,费了老半天才通过。而来到地下,我首先到达的,就是墓道。从墓圹外要经由墓道,才能进入地宫。所以,我现在正在皇陵地下墓室东侧的一条墓道中。

展现在我面前的一切,让我震惊,因为我分明看到了一座宏伟的地下建筑,谁又能想得到如此庞大的地面建筑竟会藏在封土之下。

首先说说我面前的这个地下墓室,最核心的主体空间有多大吧。那是一个200米左右长和宽,30米左右高的庞大地下空间。除了有一些超大型的巨石承担起地宫墓顶的重压之外,就没有其它承载物。无法想象墓顶这么大,最大50米的跨度当年是如何解决的。要知道兵马俑陪葬坑中使用的青砖表明,当时的工匠尚不清楚两砖之间需要错缝这一关键技术,至少错缝技术还没有成为每个工匠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

而在这空间之中的,那个地下建筑,主体东西长170米左右、南北宽150米左右,呈长方形。建筑物顶部距这个空间顶部只有1米左右,也就是说建筑物高有29米左右。更令人惊奇的是那地下建筑竟然有9层,还修建了9圈的长廊。怪不得,《汉书》曾载秦陵“下彻三泉……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其中“中成观游”始终让人不知所云。现在看来,封土之内果然有9层、9圈廊房的地下建筑,为了是让秦始皇的灵魂参观游览,古人的记录果然还是言之成理的。

而建筑物以及这个空间的外围是一个庞大的排水水利工程。秦陵南部是山洪经常爆发的区域,多层的地下潜水时刻威胁着地宫的安全,何况《史记》中明明白白地写着秦陵是“穿三泉”而建的。幸好这次物探资料表明地宫的墓室尚未坍塌,也没有进水。而所向披靡的洛阳铲有力地穿过历史尘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这要归功于一套地下的大型水利工程。

秦陵地区的地层中存在有多层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地下潜水。因此在地宫修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一个困难,就是当下挖至潜水层以后如何排导多层的地下水,而且还要考虑地宫建成后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统,让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也让全世界所有的工程专家都叹为观止。联想到同时代都江堰、灵渠等同样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对秦帝国建设者的高超智慧钦佩不已。

这组地下阻排水系统随陵园的自然地势而精心布设,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者和施工者,对陵区地质状况的了解已达到相当程度,并具备极为高超的测量技术。将近绕陵一周的阻排水渠,环行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渠底的水平掌握需要测量得非常精确。勘探表明阻排水渠的底面高差在1米左右,这样则保证了渠中的水能够按照设计意图流向一处,排出陵园。后来选用青膏泥作为前段下层的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层之厚,确乎超出想象。仅此一个秦陵地下阻排水系统,就足以充分说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臻化境。

这一系统的功效让人十分满意。地宫的建成本身就说明了排水系统的成功。而阻水系统,更是经历了2200多年的时间检验。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出,在所推断的墓室和地宫范围内为不含水区,而阻排水渠外侧(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为含水区,从而证实这个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与之呼应的是地上排水系统。在陵园内不论是墙脚楼旁、封土周围,均列有整齐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纵横交错的地表排水设施。它们能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势低洼处,并引向陵园外。陵园外的防水工程乃是骊山山麓前筑就的防洪大堤,以防范源自山间的洪水对陵园的破坏,时至今日它依然高高隆出地面,长久以来被当地人称为“五岭”。

感叹完庞大的地下建筑和复杂的排水水利工程以后,我朝着眼前的宫殿内部走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