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郑王从来没有从这种角度想过。
“二师兄文武双全,但何曾亲自率兵场场都与敌人厮杀拼命?不是二师兄没有那种武勇,而是他不必亲力亲为。君上与北君比较武勇,北君恐怕还羡慕君上手下人才济济呢!君上实在不该如此,左庶长智勇双全,威名天下,那是君上的荣耀;信侯有仙人之荣,武功盖世,那也是君上的荣耀;飞仙宗盛震天下,被尊为天下第一武宗,还是君上的荣耀!因为他们都尽忠郑国,都在为君上效力!君上岂能把这些荣耀视为耻辱而痛恨排斥呢?”
郑王听着,想起先王在世时的诸多看似不相关的画面。
譬如神武擂时,目睹信侯风采的郑王如开怀大笑,得意非凡,井佛在擂台上大展威风的是他自己,而非信侯。
想起诸如此类的过去,听着越绯的劝说,郑王不禁汗如雨下,恍然大悟的明白他自己拿武功与信侯比较,以为无能的念头是何等荒谬可笑。他是君王,而非武修者,君王之高仅在天地之下,纵然是武功天下第一的武修者也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却把自己放低了去跟人比较。
“王后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本王十分汗颜。但本王只怕王后是安慰居多,假若本王下一道旨意,赐王后于信侯成婚,王后会不愿意吗?”
“大王!”越绯勃然大怒,斥责道“大王愧为人君!岂能说出这等羞辱自己妻子的话来!越家在郑国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家族,但也是忠君为国,洁身自爱的门户。越绯既已为大王的妻子,岂可能再改嫁他人!大王若再如此想,不如让越绯一死以示清白,也免得让亲族蒙羞,让世人唾骂!”
郑王忙道“王后不要激动,是本王失言,是本王糊涛!本王不该说这种话,甚至不该有这种想法!”
越绯却悲屈的自顾垂泪,惹得郑王更觉后悔自责。
第十二章神魂仙君第八十四节天下皆战(十三)
“是本王不对,本互不该如此心胸狭隘,总以为王后犹脊糖念信侯……”””
越绯这时禁不住道“大王实在不明事理。越绯已是大王的人,所以总为信侯说话,那是因为臣妾知道凌落的忠心和本领,是为社稷着想,为大王的帝业着想。大王却以为臣妾有不贞念想,竟不惜因此把江山社稷放在其次!”
郑王心中惭愧,也怕越绯把他看轻,忙道“王后不要误会。本王所以贬罢凌家,不仅为了王后的事情。凌家在朝中势力庞大,如果不贬,无异于让满朝文武都唯左庶长之命是从,本王还是郑国之主了吗?原本只待冷落些时日再启用,不料左庶长心怀不满,竟然拒绝领兵为国效力!作为臣子,他就是这样忠心于本王的吗?“越绯闻言禁不住叹气道“君上对领兵打仗的事情实在了解的太少,将帅再如何有智计,如果将领不听命,或不信服,如何能够作战?大王若授予权限,允许左庶长挑选作战的将领,他绝没有不从命的道理。”
郑王迟疑片刻,还是摇头,低声道“王后不要怪本王不能答应此事,倘若如此,王权威严何在?本王如今只能另选贤能,左庶长倘若果然忠心,就该如其他人一样对本王惟命是从,如此一来,何愁将领会不听命、不信服于他?如果本王现在低头,无异于告诉文武百官,军民百姓,本王没有了左庶长就理不了一个郑国。王后该知道,王权、王权,不能没有威严!“换了过去,越绯必然会与郑王争执下去。今日却愿意从郑王的角度考虑,便也不想争论。叹了声道“君上的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愿能有贤能替代左庶长击败北君。只是,郑国再也输不起,父亲的惨败已经让郑国损失惨重,举国上下都此军心不稳了”””“她说罢又要跪拜,却被郑王一把扶住。“王后这是做什么?”
“臣妾替父亲向君上请罪!““王后快快请起!此事、此事是本王对不起王后,当初不该不听王后之劝,该是本王恳求王后原谅啊!“郑王说着,竟然要反过来跪拜越绯,两人互相阻拦间,不觉拥抱一起流泪。越绯是为父亲的战死而哭,郑王是为越绯的伤心而难过。
“君上,既然如此什么都不要再说了,父亲毕竟忠心为国,如今战死沙场、马草裹尸也是他的夙愿。只盼大王能原谅他的战败之罪。”
郑王这时只觉得千城换回王后值得,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或许至今都不能促膝长谈,他至今都不能打开越绯的心扉。
然而回到郑都后,越绯却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上至宫里的太后,朝中文武百官,下至郑**民,都认为郑国失去千城土地都是因为她越绯之故。更有人妖言惑众说越绯是狐狸精转世,魅惑郑王,是让郑国国运衰败的妖星。说这些时自然也不忘带上战死的越将军。
郑王知道越绯难过,就时常相伴,后来又怕如此别人更要说越绯迷惑他不理朝政,越绯就说她不怕安静,只在宫中闭关练功,郑王这才忍着不见面,过去东宫的次数一时大减。
而这时,郑国文武大肆举荐贤能,从地方开始选拔考校……直到郑都。郑王见识了那些有智有勇者,觉得都十分厉害,很是重用了一些人。
与之同时,楚国的使节来到郑国,提出联盟抗周。燕国的战事这时候已经尘埃落定,燕王对楚投降,郑国得了燕国一千多座城池,燕国的胜利让郑国上下振奋,让给周国的千座城池之事也被胜利所冲淡。
两国迅速达成协议,协议签订时,早料到联盟必成的楚高歌把大军从燕国搬回楚国,积极准备对周用兵。
此时的周、郑、楚三国都夹带胜利、复仇的高昂战意,谁都知道这场大战必然非同小可。
燕国灭亡后,大部分土地被楚国占据。
而在原本燕国的土地中,飞仙宗的声名如日中天,天下武修者为了区别于郑国,称之为飞仙东宗。
飞仙东宗所创造的传奇被天下武修者所津津乐道,四个月时间,横扫燕国境内两千三百城池的大小武宗、帮派六千余。
其中最引人瞎想的则是七月与李一剑,一个月内分别奔走七百多座城池,对当地武宗下达飞仙宗的招安帖,凡不立即投降的,高手全被这二人所杀,没有能够从他们面前走过三招的。
燕国北武派更被七月独自闯入,从山下杀到山顶,砸了北武派的招牌,杀六百五十七个北武派高手。
自此燕国境内地方武尊闻飞仙宗人来,十之**都跪地投降,甘愿保留宗名并入飞仙宗。燕国声名赫赫的游侠高手,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