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瑞王在此之前,还提出了一个建议,要杀卢东篱,必除风劲节。
欲杀卢东篱,当先剪其爪牙羽翼,而风劲节就是卢东篱最大的助力。没有了风劲节,卢东篱就是没牙的老虎,而如果不先除掉风劲节,任何针对卢东篱的行动,都有可能被风劲节所破坏。
一个小小的从三品武官,一个卢东篱的心腹,这个人的死活,九王并不在意,如果能对付卢东篱,那么毁掉这个人,九王也不会有任何犹豫。
在这番密议之后,赵王耳朵里就开始不断听到有关卢东篱和风劲节的坏话。
臣子们地参奏说的是这两个的怎么怎么贪污军饷。御史们的弹劾,讲的是他们如何如何居功自傲,时有怨言,宫中宠姬的枕头风,闲闲就会说起,听说那个风劲节很厉害,在老百姓中很有威望,老百姓只知道称颂风劲节是再生父母。却忘了是皇上保护他们过好日子的,对了,上次为了风劲节失粮的事,不是还有人威胁说,如果要治他地罪,就上万人书。就聚众捣乱吗。甚至无意中听到太监侍卫的闲聊,闲闲说起的都是,卢东篱或风劲节放纵下属,如何作威作福,动则不把王法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除了卢元帅和风将军,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可在乎的。
或许贪污军饷这种事皇帝不会太在意,但手握兵权,身有军功的人。对皇帝不满意,常有怨言。在民间有声望,并且不把王法放在眼里。这就不是任何一个皇帝能容忍的了。
所有地明面发难,几乎都是九王的部属所兴起,而暗中推波助澜的瑞王,则没有人能查觉。
上本的御史言官,多是九王的门生,公上的折子也好,私递的奏本也罢,都有官方存档可查。哪怕是暗夜求见,抱膝密呈。自有史官记录在案。
而漫不经心,好象只是无意间说出一句枕头风的宠姬,在皇上必经之路,必经之时,好象全然不曾查觉,只是闲闲聊天,说起边将诸般不是的太监侍卫们,多是瑞王私人。
夜半私语,途中闲聊,出于说者口,入于闻者耳,自是不见诸于文字记录,再无半点旁证可寻。
这些细微之处,瑞王皆是一早用过心思的。
他是一心要有大作为地,他是要积声名赚人望的,染血地差事断断不能沾上身,肮脏的把柄,断断不可让人拿住。
朝中明眼人都瞧出九王与那定远关将帅有怨,却并无半个查觉瑞王在暗中所起地作用。
赵王说来也并不是个特别残暴之人,无非性子软弱糊涂罢了。也并不是天生寡恩薄义,不记功劳的,但从来曾参杀人,三人成虎,连母亲都不能在人言下信任自己的儿子,何况君王对于手握军权的臣子本来就多猜忌之心。
于是,瑞王也罢,九王也好,到底还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个结果。
只是,九王或许万分高兴,于瑞王,竟真不知,是欢喜更甚还是怅然更多了。
自使者离京之后,他便一直心神恍惚不定,在陆泽微的关切之下,才会情不自禁,把心头一些隐密的情绪,一些悄悄打探到的过往情报,一一诉来。
也才会有这一刻莫名地愤怒,莫名的失控。而陆泽微只是沉静而顺从地低头退步,再也不出一声。
这个多年来与皇子朋友相称地谋士在这一刻,心头有些轻松,有些释然,有些失落,也有一些叹息。
也好,这样的君臣关系才是正常的,再亲密的君臣,依然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
这一次的惊觉,会让他永远记得不要越界吧。
只是,为什么,王爷要心乱至此,愤怒至此呢?
到底是有愧吧?到底还是没能完全丢尽良心吧,到底亲手毁灭掉这样的忠诚正直之士,心中总是不会太安乐的吧,还是……还是……
他暗自叹息一声,不愿再想。
谋士应当揣摸主君的心思,但有的时候,却不可以太过测探君心。
书房里,忽然静了下来,原本君臣相处,剖心相对,私语秘事的温馨气氛变得一片僵窒。
陆泽微在良久的沉默之后,才抬起头,正望见窗外那一出戏已然到了尾声。
君臣终于达成了一至,为君者终于知道了谁是忠良谁是奸臣,而忠臣们终于要拼尽全力,除奸护主了。
好一个君臣相知的大团圆啊。
在戏台上,一切都如此简单,忠就是忠,奸就是奸,而为君者,就算有误会,有偏差,最后总会分清忠奸,辩明是非。
在戏台上,在故事里,奸人不管曾多么威风,最后也一定会授首,忠臣不管受过怎样的委屈,最终一定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世人总爱说人生如戏,其实,这世上最可叹的就是,可惜人生不如戏啊。
瑞王见陆泽微神色略带怅然,目光一直定定望着窗外,便也不由转眸向外望去。
窗外的戏已经演完了,三个名角一起屈身向台下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