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东篱却是个志在为苍生奋斗的人,
谈不到孤傲,他温和亲近,顺应环境,尽可能地保持名节,但若名节与他的志向发生矛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名节,选择对百姓有利的,就是事后暗自伤神却不是为自己失去清名,是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叹息。这样的人,哪里是孤傲。
他也并不丢弃淡泊,两袖清风,安贫若素,自己一心为国,却抛下娇妻幼子,心日昭昭矣。
不畏寒霜,便明显得多了,他可以为边关将士破釜沉舟,不惜自身,风骨矫然,令人起敬。
身在红尘,心牵红尘,怎能不惹红尘,却终是这红尘负他,负他一片冰心,一腔热血。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文武兼备,是古代文人的理想,卢东篱则是最佳的表率。
综上,窃自以为东篱不似菊,和劲节一样,也是那柔韧不屈,淡泊优雅的竹,风霜雪雨愈盛,愈见其高贵。
开始看书以为,东篱不过是个比那些清高文人略为圆融些地人,渐渐地被他矜持而平易,从俗不失皎洁的完美人品打动,看到后来,竟是和喜欢劲节一样地喜欢上了东篱,
表面温雅谦和,沉稳大度,却也有着如火如刃的刚烈与**,
如果说劲节是剑,光华闪耀,锋芒凌厉的硬剑,东篱则是柄软剑,看似柔软,实则坚韧,一样的锋芒凌厉,只是他更愿意隐藏起自己的锋芒,安静地守护着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利剑,却也有着似水柔情,怜爱妻子,疼惜好友,宽容伤害自己的人。
看那劲节两次受伤后的守护,便是那利刃泛出的温柔光华。
他与劲节之间感情纯真无瑕,
知己,在东篱那句黯然的“不要再做了”之后,得到了最后的升华,从此后,心心相映,再无距离,也无须交流。
可以为他承担责任,可以为他动用从不屑动用的手段机心,可以为他放弃理想,可以为他自己放逐自己,漂泊异乡,为他忍痛存活,为他永远铭记那抹血色……
劲节不知会如此伤害东篱,东篱更不知,他的真情会那样牵动劲节,以至为他不惜放弃成绩,重入红尘。
还是那句话,人间有爱,至纯至真,此情如光风霁月,却无关风月。
也许会有人生出误会歧义,但我对劲节东篱依旧只想说“一双白璧,纤尘不染”
正文虽千万人吾往矣(作者柳折眉)
更新时间:2008…7…2314:31:49本章字数:5585
虽千万人吾往矣(作者柳折眉)虽千万人吾往矣
——评小楼传说劲节篇
柳折眉
很早就答应了纳兰为东篱和劲节写评,到今天劲节篇差不多完结,面对屏幕键盘,却觉指上似有千斤,重得几乎不想提起。
这一篇,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和阿汉的前传男宠篇非常不同;而评论,也难写得多。年初那一片“倒狄”风潮,要从纳兰本身的文字中找出例证为狄飞说一两句公道话,实在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因为所有的立论根据,都全部来自于小楼本身,只要冷静地串连起相关的文字,构建出一个冷酷面具下真实完整的狄飞,相信任何一个人差不多都能做出相对公正的判断。然而,劲节篇不同。因为这一篇里,惟有痛心,没有对错;没有绝对的善恶,也就无从辩驳。
纳兰说,劲节的故事最是无聊,最是常态,最是……偏偏这一个最是“平淡真实不过”的故事,被写得风生水起。事事不出预料之外,步步皆在情理之中,却每每触动人心深处,直到最后同死一幕,真正为双星陨落,感怀伤悲。
先说风劲节。
小楼中人,个个奇特。任性然而童真的方轻尘、温和包容的小容、疏懒无欲的阿汉、随心所欲的张敏欣乃至偶然出现救场的吴教授,在这些小楼中人眼里口里,风劲节是个个性相当安分、行事四平八稳的同学。这位“好学生”处处皆能按着规矩在完全不同的天空中行事,平平淡淡地完成一世世的轮回,只为最后做成一篇合格的论文。相对于同学们的个性十足,或者,再相对于小楼世界中其他个性不凡的人物,呈现在劲节篇中的第一主人公确实称得上最乏善可陈的一个非人的“完人”。
不是最好的我不要;我可以做到,你为什么不可以——这是方轻尘的真;
知道我自己要什么,尽一切努力去得到,且绝不逃避任何后果——这是狄飞的勇;
别人给与了恩惠所以要报答,答应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睡觉是因为旁事无聊,但属于我的责任必然担起——这是阿汉的纯与信;
我教给你一切,避免曾经犯下的、还有各种可能的错误;不在乎过程中的手段,只要能够成就你,就是达到了我的目的——这是小容的慧与容。
便是最褒贬不一的张敏欣,也自有其单纯的,虽然出于一己私心、但从不带真正恶意的任性。
人因为个性而独特,因为独特而为人记忆。
惟有风劲节:因奇才致身奇富,因奇富获罪入狱,因奇缘结识良友,因奇能显名军师,因奇志抗拒强权,终而折节殒命——风劲节一生之奇,说来经历固然有与众不同之处,然而追到根底,不过是小楼赋予的天生的居高临下,不过是明知不会损伤自身情况下在边缘处做的又一次终究无果的探寻,不过是一个在那一种专制的社会中因而显出最大奇特的“自我”。而作为“好学生”,在行事之时,就连这个最没有特色的本来的“自我”,都被平平稳稳、不求真解的论文任务压制住了。
当然,不是对风劲节的做法失望。正如在群组中与作者还有其他读者一起讨论的时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