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妃见她如此,也不忍心,出言安慰:
“燕国的皇帝刚刚亲政,也才十五,只比你大两岁,听说精明能干、爱民如子,倒是一代明君气象。你们年纪相仿,也许能相处的很好的吧。”
乐昌才不管那是不是什么明君,她只知道就是因为他自己才不得不离开父母离开故国,就算他对燕国百姓再怎么好,对她而言也无甚意义。所以在路上她早就把燕凛腹诽了千遍万遍。哪知燕凛在她到达第二天就亲来探望,嘘寒问暖,态度真挚,让她颇为感动,之后又见他亲和有礼,不拒人千里之外,心里的防线慢慢放松,所以一被打趣,她立即原形毕露,逗得燕凛大笑不止。
乐昌跺跺脚,恨恨得拖长声叫道:“陛下!”红扑扑的脸因为气恼皱成一团。
“好好,不笑了朕不笑了。”燕凛努力止住笑,觉得很有趣,“朕还以为公主温柔婉约,文静贤淑,原来是这样天真活泼的啊。”
乐昌咬咬牙,摆出一副端庄稳重的样子,“多谢陛下谬赞,所幸得陛下喜爱,成全婚约。”
意思是你现在就算想悔婚也来不及了!
燕凛似笑非笑,看了她一会儿,才敛住表情平静地说:“公主本性开朗,朕深感欣慰。深宫高位,本就是个沉重的负担,公主能洒然笑对,朕就放心了。”说完转身凭栏,不再言语。
乐昌听他如此回答,知他完全没有反悔的意思,不禁脸红自己刚刚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何况燕凛态度认真诚恳,言辞间似乎亲有所感,令她深为触动,望着他的背影,在宫殿檐角的映衬下,竟丝丝流露出寂寞哀伤的味道,忍不住想上前扶住他问:“你累了吗?寂寞吗?还有……谁让你伤心了吗?”
“陛下……”
刚想开口,燕凛话锋一转,“现在婚约即成,公主再住在宾馆多有不便。朕已命人将永和宫收拾了一下,公主就暂住在那里吧。”
乐昌欲言又止,低低回了句:“谢陛下。”
“那朕现在就送公主回去吧。”
点点头,乐昌乖乖地跟着燕凛往前走。
路过御花园时,一片桃树正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乐昌想起自己以前的寝宫就种满了桃树,春华秋实,都在家人的宠溺下度过,那可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而从今往后她将独自在这燕国皇宫中,戴着象征权利与荣耀的后冠,品味远离故土的思念与寂寞。
燕凛见她望着桃树出神,问:“公主喜欢桃树?”
乐昌回神,道:“是,乐昌从小就爱桃树,以前的寝宫也种满了桃树。父皇无奈,与母妃一同戏称我蓁蓁,这便是小名了。”
燕凛无言,这种离开至亲至近之人滋味他也尝过,所以也不知怎样安慰。
过了一会儿,倒是乐昌半开玩笑的念道:“蓁蓁……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燕凛一愣,答道:“公主蕙质兰心,朕……朕定不负秦晋之盟。”
乐昌略感失望,不过燕凛态度磊落,倒也不好过于纠缠,只微笑了一下:“谢陛下!”
反正,来日方长嘛。
(三)
与乐昌告辞,燕凛不想回自己那冷冰冰的寝宫,想着也许可以处理些政务,于是往御书房去。
他这段时间勤勉非常,宿在书房的时间倒比在寝宫多许多。史靖园担心他过于劳累,劝他注意身体,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是他过于勤勉,他只是不想离开御书房而已,因为这里是他的容相最后呆的地方。
信步走进御书房的院门,远远望见杏树下站着个青色的背影,气度高华雍容,只随意站在那里,就仿佛这天地间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东西。
燕凛一怔,心狂跳起来,难道……
他疾步上前,口里有个称呼就要喊出来。
那人听到脚步回身,俊美的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落落大方施了一礼:“方亦非拜见燕国皇帝陛下。”
他并未按普通礼仪叩拜,却让人生不出任何无礼之感,仿佛就这么施礼是天经地义般,举手投足间风流云动,整个人隐隐透出光华,一见即知非池中之物。
燕凛如被当头淋了桶冰水,直愣在那里,半晌说不出话,瞧那人风采非凡的样子,哪里是自己心心念念之人。直到那人抬头叫了声:“陛下?”才应道:“免礼。”
失望,甚至可以说是打击吧……呵呵,燕凛自嘲的暗叹,怎么可能是他呢?他不是已经离开了吗,而且已经说的很清楚:永不相见……
更何况,他还……
想起他捏住右手一折……好疼,自己的心和右手都好疼,仿佛那折骨之痛就在自己身上一般。
燕凛摸着自己的右手苦笑,是啊,怎么会弄错?怎么可能弄错?
方亦非大方地直起身,毫不掩饰的将燕凛上下打量了一番,笑道:“陛下似乎气色不错。”
燕凛一怔,迟疑道:“你……”
方亦非像是知道他想问什么,从身上摸出块玉器递给他,道:“亦非受故人所托,前来探望陛下。”
一见那玉,燕凛浑身颤抖,立时就想大叫,甚至跳起来。
激动地上前,忍着想掐住方亦非的冲动,吼道:“你知道他在哪里?!”
方亦非无辜地摇头:“草民不知。”
燕凛眼里的光彩瞬间熄灭,好一阵才问:“那这个……”
“陛下想问我如何得来?”
点点头,佯装平静的表情掩饰不住眼神的急切。
方亦非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字地说:“如果我说是从天牢狱卒手里抢来的,陛下会怎样?”
不可能!你胡说!燕凛直觉就想这么吼,话到嘴边却忽然哽住,为什么不可能?也许真是这样……
那玉是他九岁时送给容相的礼物。那年容相三十,于是他在玉上歪歪斜斜的刻下了《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送给他。容相爱不释手,摸着上面的字迹说:“微臣必随身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