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用处的缘故吧!
常天为能得到各有所长的唐家兄弟帮助感到非常高兴,四个少年越来越投契,后来干脆就以兄弟相称。越明送了常天一个竹筒,说是自己刚发明的暗器,叫“血引针”,小小一个竹筒内,装得有118根钢针,射程达20余米,钢针发出,对面无人可避,危急时,防身很好用。常天收下也没觉得这玩意对自己会有什么大用,按照常天的思维,认为自己修习的是“超级武学”,所谓武林中人修炼的武功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所以他拿到血引针的第一个想法是:要是这玩意能做大几百倍就好了!,如此这般奇怪的想法。
大军进入川东后,地方上的大小官员无不大老远战战兢兢的前来迎接,惟有合川县县令海容没有前来。常天打听之下,得知此人官声极佳,甚得百姓拥戴,再观察合川县境内也是治理得井井有条,军粮的输送也未见耽误。常礼本有所不满,但在常天的劝说下也就没有深究。
到达西川盆地边缘的东巴县后,因运输原因,大军在这里分成水陆两路并进,常礼率主力乘船顺洪河东下。常天领一军走陆路,经鸣凤关出川,并约定一月后两军汇合于荆州境内的刘家渡口。
往鸣凤关道路虽开始崎岖不平,也尽是山路,不过因常年修缮还并不难走。这一日,常天正与唐家兄弟一路上谈起川中人文地志,后军传来消息,说是有娥眉弟子正往这边过来。众人按住各自坐骑,不一会,看见唐思思领着几个娥眉女弟子急冲冲赶来。
“常将军,大哥、二哥、三哥,总算追上你们了。”唐大小姐急切切的说道。
“小妹,你跑这里来做什么?”越清严肃地问道。
看着众人好奇的目光,唐大小姐老大的不乐意:“怎么,只有你们男儿才能用,我们女儿都是无用之辈吗?我也要杀敌立功,哼。”
“呵呵,好啊,巾国不让须眉,欢迎、欢迎。”常天看看已到中午时分,笑着下令道:“大军歇息造饭。”
越清看常天发了话,也不好再说什么,狠狠地瞪了这个从来也不听哥哥话的妹妹一眼,唐大小姐却冲着哥哥扮了个鬼脸,得意地嘿嘿笑了几声,把个越清气得脸拉得老长。
原来唐婧因常天所托之事,感觉带上侄女不方便,就吩咐弟子护送唐大小姐回唐家堡,却不料在路上这位大小姐听说几位哥哥随军参战了,也非要去不可,那些娥眉弟子哪里拗得过她,只好也一路跟随来了。
这一日,大军终于来到了鸣凤关,副总兵王佐早已迎候多时了。
古人有云:“危乎高哉,川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鸣凤关就建在东进西川的唯一通道上,此处地势最为险要,周围方圆数百里根本见不到人烟,触目都是奇异的山峰,峥嵘的峰峦象一柄柄鬼矛神戟。出了关往东走便只有一条沿山的小道,小道下面是悬崖峭壁,若想强攻此关根本不可能。来镇守这里的将士都是两年一轮换,这次守关总兵张宗义随大军出川,故由副总兵王佐代领总兵职守。
王佐,二十七岁,祖籍西北西山,人脉极好,作战勇猛却不卤莽,善动脑筋,尤喜研究器械,加之是世袭男爵,故提拔颇快,深得上司张宗义喜爱。常天在参观了鸣凤关一些由王佐亲自设计的防御设施后,对此人大感兴趣,两人晚上进行了一番长谈。
王佐首先表示了对常天那番“勤王论”的叹服,还提出了一些补充意见,在谈到军事战术上面的时候,颇有见地,特别是对要塞、堡垒和城墙的防御方面更显示出很高的天赋和深厚的理论素养。
这一番谈话,给常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就是从此刻起注定了王佐这位后来联合大陆公认的防守专家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在后来新帝国的诞生和成长中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防御好戏。后人称他为常天帝国的“铁壁铜关”。
唐家老二越明认识王佐后,二人更是投机,最后在他自己的要求下,暂时留在了鸣凤关,说是两人要好好切磋切磋。
第一卷第五章计取荆州
宋轮投敌挡去路,川军计赚荆州城。
荆州处于玄黄腹地,境内多平原,河网密布,物产丰富,是西川往汴梁必经之地。荆州水军实力强大,是玄黄帝国战力最强的水军。
常天率六万将士在川东险恶的地形中跋涉了一个月,终于和父亲常礼会师于荆州城外的刘家渡口。
吃罢午饭,副军团长以上高级军官及唐越清代表唐家军在常礼的中军大帐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
此次出征的二十万将士共编成五个兵团,各兵种仍参照玄黄帝国原来编制的称呼,分为玄白兵团、玄红兵团、玄黑兵团、玄蓝兵团、玄黄兵团。本来各兵种在原来的玄黄帝国军队中是混编的,这次出征前进行了整编。
玄白兵团为翼龙兵团,三万人,这是全军的主力部队,所有战士跨翼龙,手中主要兵器为长达四米的长枪,冲击力极强,兵团长是原来樊化的副将,人称“川中第一枪”的陈子皇、副兵团长范幼冲,外号“笑面狐狸”;
玄红兵团为重步兵兵团,四万人,兵团长是老将许文远,副团长杜挈;
玄黑兵团为弓弩部队,三万人,一半为弓箭手全部乘马做战,一半为弓弩手,为步军。兵团长张宗义也是能征惯战的老将,副团长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