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呀。这家伙可不是好惹的。”他满不在乎踹踹正在水中作最后抽搐的巨水蚤。
“谢谢你救了我,”我余悸未消,“我该怎么报答你?”
“瞧你,别这样说了,都是人类,谁都会有危难的时候。你快回去吧。”
“你是谁?从哪里来的?”
“我浮游路过这里,我要去找我的种群。”
他急急地说完,便纵身而去了。
我在他身后大叫:“你要小心黾人!”
“知道了!”
我用迷离的眼神,目送着这个怪异的人。
他年纪轻轻,水矛术真厉害。他来自哪里,是另一个世界的海底城?
我忽然对他的去向感到无比神往。
他的言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说法,像“都是人类,谁都会有危难的时候”,还是第一次听到。不知我以后还能不能见着他。
我忍住伤痛,把丢失的海带和蛤贝拾起,回到洞穴,第一眼,便看见哥哥们正在撕吃一个血肉模糊的躯体,那是我的一个妹妹啊!而其他弟妹,在旁边羡慕地注视着。所有的食物袋都空了。
吃人的人漠然瞥了我一眼。有人看到了我手中的海带和蛤贝,眼睛一亮,停了一停,却顾不上抢夺,只忙着先吃死人。
看到鲜肉,我也忍不住要流下口水,但我强迫自己把它们咽了回去。
我这时忽然意识到,自己再呆在这里,会是什么结局。
于是,我心中涌起一阵巨大的悲哀,脑海中一一浮现出那些离我而去的人们,他们中有妈妈、百合、水草和父亲。
我产生了一个以前没有过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多没有意义啊。这个念头让我大吃一惊,倍感凄惶。
但是,心中另一个声音却说:不,不能在这里等死。在这里,不是饿死,就是被人吃掉。其余人似乎都没有想到这点,但我却可以想得比别人更高明、更长远一些。这是一个让我震惊和喜悦的新情况。
这时,妈妈的话语又在耳边响起:“你要学会好好地活下去。”
我便打定了主意。我把海带和蛤贝留给了嗷嗷待哺的弟妹,便毅然游出了洞口。冰凉的海水激得我格外清醒。
我面临的,仍然是生死未卜。等待我的,可能是巨水蚤、大海鼠或者噬人藻,但我有一种直觉:一种全新的生活正在等待我。那个救我的男孩,使我勇气平添;而有关海底城和另外世界的传说,使我在黑暗的深渊中看到了一线光亮。
玄幻风云录(凑字数的)
黄金时代1998~2001
国内的网络书屋大致是在1997后出现的,网易等公司提供的免费空间,为初期书站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那个全民办网的时代,有很多喜欢读书的网民都开办了自己的个人网站。
1998年3月,“文学城”问世,该站点目前月页面浏览人数已超过100万人次,邮件订阅人数达到一万人次。
1998年5月,“黄金书屋”在网上推出,详尽的分类和多方位的信息使该站点现在每天的访问人数大约在3万人左右,邮件的订阅数则接近1万人。
1998年7月10日,“书路”正式创办,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首页日访问量过万的大型文学网站。邮件列表自1999年1月开通后,短短三个月,订户达到5000人次。
初期的网络书站主要以转载为主,版权意识薄弱。部分网站是通过将武侠、言情等实体书扫描到网上来充实网站内容,而更多的网站则是直接从别的站转载。在这种情况下,各站的内容都大同小意。
在这个时期,《大唐双龙》、《星战英雄》等连载作品就成为各书站拉拢读者的杀手锏。很多新读者都是为了追看黄易的《大唐双龙传》而接触互联网,“因为是连载,一个月在香港只出一卷,上网自然成了先睹为快的最佳方式”。哪个站上传的快,哪个站扫校的质量高,哪个书站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在早期的书站中,卧虎居的校对口碑最好,其收录作品校对之精致,一时成为网友收录的首选。卧虎居在扫校实体书的同时,也在网站上连载的风姿、水龙吟等原创作品。可以说,单论作品质量的话,卧虎居应该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网络书站。然而,由于收藏作品的总体数量不多,网站的流量始终无法和那些以综合书城相比。反而是采用卧虎居扫较版本的黄金书屋,依靠其海量的作品和详细的分类成为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个人站点之一,并在98个人主页大赛上荣获亚军。
当时的网络还处在门户为主时期读者发现新的文学类网站大都是通过雅虎等门户进入,或者是通过各站间的友情链接。友情链接几乎是很多网站发展新成员的唯一方式,新网站进入困难。
在这种大环境下,黄金书屋利用先发优势牢牢占据了网络书站老大的位置。号称“上网读书不识黄金书屋,再称网虫也枉然”。
随着网站的发展,黄金书屋注意到了“对网上原创作品的比重还不够,在书评的重视度上也不够”的问题,办起了“网人原创”专栏,开始了对网络原创的培养。
可以说,以当时黄金书屋的垄断地位来看,只要发展中不犯太大的错误,其他网络书站是很难威胁到它的。
然而,资本的介入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1999年12月,多来米中文网以400万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网易个人网站排行榜中前20位个人网站中的16家。包括黄金书屋、中国足球网、海阔天空下载、笑林广记等国内著名网站。
黄金书屋被收购后,出于版权的考虑,在操作上不敢太放开手脚抄袭复制,很多可读性的作品不能收录其上,但原创又不多,造成读者群逐渐流失,主动让出了网络书站的霸主地位。
几乎是在黄金书屋被收购的同时,博库在美国硅谷成立,并在北京进行大规模招聘。单从国内一家知名图书报纸,新生的博库便一举挖走了十几名编辑记者,其中不少还是该报的骨干人员,此事对当时的整个出版界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因为有美国产业资本而非风险投资的支持,以及资深的书业人士坐镇,博库的前途一度被业界看好。创业之初,博库一连串的推广活动也让人目眩神迷:先是在各大媒体进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继而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北大等单位联手合作,推出“走马黄河”、“敦煌行”等活动,大造声势,后又在大量收购作品电子版权之余,以培养中国的“斯蒂芬&;#8226;金”为名,与王朔、陈村等大批作家签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