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不容易等到了天黑,外面传来汽车马达的声音。
紧跟着一阵脚步声传了进来,听起来似乎人还不少。
门开了,海伦娜推门进来,看到于连先是一愣,旋即笑道:“等急了吧。”
“人呢?”
于连伸着脑袋向外张望。
从海伦娜身后,闪出一个中年男子,一副东方人的面孔。
他中等身材,穿着一身燕尾服式的服装,手里还装模作样的拄着一根手杖。两撇小胡子微微翘着。眼睛也不大,但是很有神。他一进门,就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举手投足中,无不流露上位者的气势。
于连不认识这个人,愣住了。
“他是谁?”
那人显然听得懂法语,微微一笑:“你一定就是于连吧。我姓纳,是令尊多年的至交好友。此次途径法国,令尊特地让我带一封家书给你。”
姓纳,很古怪的姓氏啊!
于连好歹也是读过百家姓,千字文的人,还没听说过这么一个姓呢。
不过,既然对方说是老爹的好友,于连也不好太过失礼。
“请进,快请进,我就是于连。”
纳先生进了房间,于连才发现他后面还跟着十几个随从。看外表,一个个都是精装无比,太阳穴突突着,胸脯挺着,眼睛翻着,嘴角还翘着。
“你们在外面等候!”
“喳!”
随从答应了一声,在门口站立守候。
看样子,这位纳先生还是一个大人物。至少在于连认识的这么多人当中,还没有那一个人能有纳先生这种派头。老爹怎么会和他认识呢?
怀着疑惑的心情,于连请纳先生坐下。
海伦娜三人坐在一旁,好奇的看着这位纳先生。
“您说,我父亲委托您带来书信?”
纳先生取下了帽子,发式有点古怪。他放下帽子,喝了一口咖啡,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约瑟夫,泡茶!”
“算了,洋鬼子泡的茶我打死都不想喝。上次在英吉利国喝了他们的红茶,恶心了我大半个月。这泡茶的艺术,可不是洋鬼子能掌握好的。”
说着,纳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封信,递给于连。
吾儿品莲亲启。
是老爹的字迹。而且品莲这个称谓是老爹给于连取的别名,据说是非常重要意义在里面。全天下,除了老爹之外,也只有于连知道这名字。
确认了,的确是老爹的信。
信封口上有火漆封口,还有一个于良臣印的印章。
于连一边拆开信,一边疑惑的看着纳先生问道:“纳先生,我爹他……现在何处?”
“自然是在……中国!”
纳先生向东方拱手,话语间有些停顿。
于连没有听出来,只是觉得奇怪:“中国?我老爹去中国做什么?怎么也不和我说一声,偷偷摸摸的就回去了?”
“于连,怎么能用偷偷摸摸四字来形容令尊,这可是大不孝啊!”
于连一阵剧烈的咳嗽,怎么平时说惯了的话语,突然就成了大不孝?
“对不起,我刚才说错了话,我是说我爹怎么丢下我自己回去了?”
“令尊是中国人,回中国也是正常的事情。于公心怀故国,其忠义之心,实在是我辈之楷模啊。相比之下,老朽……唉,实在是惭愧,惭愧!”
这纳先生说话古里古怪,着实的考校了一番于连的汉语能力。
好在,于连总算是听明白了,心里却说:“老爹什么时候认识了这么一老怪物?”
他刚要再问,纳先生却一摆手。
“有什么疑问,令尊想必都已经在信中交代明白。”
“唔,那我先看信……”
于连挠挠头,打开信纸,入眼是极为熟悉的字迹。老爹的字迹依然苍雄,这一手毛笔字,绝对不是普通人可以模仿。小时候于连曾被老爹逼着练习毛笔字,所以也能看出这字体的好坏。
看着信,于连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旁边三个女人凑过头,看着满纸的龙飞凤舞,却是一个字都不认识。
“于连,信上怎么说,你爹什么时候回来?”
于连没有回答,看完了信之后,小心翼翼的折好,收入怀中。
“纳先生,多谢您带来家父的消息。知道他老人家一切安康,小子总算是放心了。不知您这次来欧洲有何要务,若有小子可以帮忙的地方,请尽管开口。”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朋友一定猜出了一些大概。
于连的父亲,不是东尼!
呵呵,是不是有点失望?
《传国玉玺》,是一个很错综复杂的故事,于连需要寻根,需要回中国。
不过不用担心,道士的故事主体并非发生在中国,害怕郁闷的朋友,可以放下心。还是那句话,回国只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因为在中国,于连将迅速的成长起来。
其实,这一卷很难写,小新既要避免一些敏感的话题,还要让大家觉得爽,又不能太俗套。
总之,小新会尽全力写出不一样的故事,还请大家继续支持。
第一第三十章慕尼黑(1)
送走了纳先生以后,于连一脑门子的心思。
就连海伦娜等人的询问,也都是心不在焉的回答,美味的鹅肝更是如同嚼蜡一般,没有半点滋味。晚饭后,于连满怀心事的上楼去了。他没有回卧室,而是来到了二楼的一间书房里,在茶船后坐下开始泡茶。
这还是王德裕教给他的办法,心烦的时候泡两杯茶,再坏的心情都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