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有些妒忌呢。这些事都是你给我讲的,却不是母亲亲自说的……”绝尘感叹着,忽然觉得有些可笑,原来这么久,自己对母亲的所知是那么有限。自从母亲离开家了以后,家人们都很少在她面前提起她了,仿佛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即使自己的舅舅也是说起母亲就转移话题。以至于,自己对母亲的认识还是仅仅停留在儿时那短暂而美好的粗浅记忆中。
“她只是不想让你卷进这些事,因为想保护你,她知道你一直坚强地为自己的幸福奋斗着,很欣慰。”璃筠淡淡地说着。
“即使这样的幸福并不是她所欣赏的,她也会欣慰?”绝尘轻轻地反问,但她知道他给不出正确的回答……
孙氏的影子映在苏蓝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这是她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的开始。不是耳边时时响起的恭维,也不是每天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个世界的角落里处处掩盖着肮脏而又丑陋的斑斑血迹。
因为父亲的关系,她每天都能阅读到各种揭开社会丑陋一幕的卷宗,和父亲一起讨论案情是她安排给自己的必修课。
为了这个世界不再有孙氏那样不幸的女人出现,只有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地改变它。她是这么想着,也是这么做的。
第118节苏蓝的回忆(二)
三十年前,京城中出现了第一家专以售书为业的书坊,取名为“三味”。
这在当时是一件极为轰动的事。
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却因为工艺过程过于复杂而仅有极少人用。多数书籍的流传都是依靠书籍的口碑。读书人将读书称为借书,书都是借而读之,喜欢的,才备下纸张自己工工整整地誊抄一份,往往在文后加上自己的注解,以备记忆。买书并不是一件流行的事,因为无书可买。读书人有自己的自尊,喜欢满书架都是自己誊抄的笔迹,若是买了别人抄写的文本自己看着也不会舒服,别的读书人见了也会看不起。当然,也有例外的,那就是书法名家的作品。
在这家书坊开业前,并不是没有书坊,但这些书坊多是承接一些私人的印制活计,比如常用的拜帖、书法名家的墨宝、年画、春宫图等等能够大量销售出的印刷品。毕竟雕版是一件极费工的细致活,必须保证一块儿版能够反复使用,才有制作的价值。
书坊所在的地址原就是一套传统的三进套房,第三进是店伙计们住的,第二进则被改造成了印刷作坊及库房。第一进的正堂和两个偏厅都打通了,作为陈列室,两列书架整齐地排着,几千册书有序地码在书架上。
天热,来店里的客人少,店掌柜和一个伙计坐在正堂偏角的柜台后打盹。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匆匆走进去,一眼就瞄见两个偷懒的家伙,冷哼一声。“啪!”,他将上好的檀木折扇敲击在书架上。
睡得正香的两人人被这声音惊醒,一边砸吧着嘴,一边眯了眼寻那声音的来处,却只捕捉到匆匆闪过的一袭雪白……但这已经足够了。
伙计赶紧端了盆凉水。让掌柜的洗把脸,好清醒些、精神抖擞地回到工作岗位。
“难得来一趟,我们还都睡着了。这回我要死定了!”刘掌柜抹着脸上地水珠,却分不清那是残留的水渍还是因为热而渗出的汗水。见到他,他自然有些害怕,因为他知道。这个小男孩才是这家书坊真正的主人,自己这么消极怠工,是要受那个什么“员工守则”处分的。
“刘掌柜!请到作坊来一下!”身着男装地苏蓝在站在第二进地堂屋外喊了一声。
“不会吧?这么快就要处分自己了?!”刘掌柜一脸苦相地自言自语着。
她指着一只码好字地铁范:“这是什么东西?!”
刘掌柜扫了一眼。低头道。“一位客人说好奇我们地印刷技术。所以让我们印这册诗集。要印一百份。我们正在排版。争取这个月能赶出来。”
“什么时候交货?”苏蓝按例查询订单。
“约定在下月十日。”
苏蓝又仔细看了眼那诗稿。若有所思:“你确定这个月的月底能赶出来?”
“是!”
“保质保量?”
“是!”
“嗯!不错,打开门做生意就应该这样,最要紧的就是诚信二字!”苏蓝像小大人一样笑着点点头。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册手写书,“这本书印五百册,记在我的账上。”
“这次是琼瑶小姐的书还是亦舒小姐的书呢?真是两位有才的小姐啊,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一见。”接过书,刘掌柜好奇地问道。
“呃,都不是,她们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