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剑深得南方阀门仕族欣赏;有人得之,传至北楚,竟有贵妇以千金求之而不得,这才外人眼中不过是饭后笑谈,在我这种市侩商人眼中却是无穷潜机。我正是想结识慕容小姐,求得她的专许权,愿以四六之利,将以慕容为名的衣饰运至北方,设立专铺,必可大获其利。”
白河愁拍掌道︰“好主意啊,慕容师姐的衣饰当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你如果真能运至北方贩卖,必能获利,原来你是想我帮你引晋?”
杨戬举杯道︰“正是如此,此事就拜托你了,万勿推辞。”
白河愁想了想道︰“好吧,我素来不喜欢欠人人情,今天你怎么都帮了我一把,不然我就掉进水里了。我也不敢在你面前打下包票,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帮忙便是。”
杨戬展颜笑道︰“多谢白小兄弟,如若事成,必有厚报。”
这一路上,白河愁与杨戬混熟,知道他祖辈经商,曾经家道中落,家产落入他人之手,以致他幼时生活艰苦,幸得其父至友,当今瑯派宗主泉啸天相助才能再兴家声,故与瑯派关系密切。
瑯派是近十年间才崛起的宗门,在北方虽比不上七大宗门,却也不逊于白河愁所知的紫云派、伏摩宗以及另一个落日马场,算得上是七大宗门之下较有实力的宗派。
白河愁心中有些纳闷,自己怀中连紫云派的功法秘籍都有,却没有瑯派的,也不知是宁采臣当年对瑯派不屑一顾,还是没有得手?不过,这恐怕只有宁采臣还魂才能解答他心中的疑惑了。
对于杨戬此人,白河愁疑心渐去,难得的对人生出好感。他初见杨戬,从他面相气质来看,怎么都想不到他竟会是一个商人,听得他一番解释,才知他其实更想往遨游于天地之间,只是身为杨姓,不得不继承祖业。
从凤阳郡至南阳城,水路原本需月余方可至,但不知是不是终于摆脱了沙龙巴斯那霉星的原因,一路上竟然顺风顺水,连半辈子在江上往返的阮老四也大呼少见,,除去沿路曾停靠泊点补充物资,竟然只花二十日便到了南阳附近。
两人走下跳板,白河愁伸了伸腰,他已经穿上了杨戬的衣服,脱去了那破烂不堪的旧裳。
“杨大哥,就此别过,你在悦来客栈中等我的消息便是。”白河愁道。
杨戬含笑道︰“也好,不过不论此事成与不成,我都感你的盛情。”
白河愁难得的感到一丝异样,感觉如果不替杨戬说项,会生出愧疚之情,何况,他似乎还答应了事成后有重谢。
“你放心我此去见过师叔之后,如有机会,一定在慕容师姐面前提起你。”白河愁真心诚意的道。
两人挥手别过,白河愁向城门而去,杨戬则在岸边等待力夫将所携物品搬运下船。
“唔,如果近日慕容的水军调动不是针对北楚,难道会是因为吴越?”
第三十三章空袭南阳
\t南阳是琉璃江中下游最繁华的重镇,北面临江,东面濒海,水陆四通八达,南北商人多会于此;亦是南朝沿江三段布防重要的一环。
整个南朝的江防沿琉璃江分为三段,上游发源于昆仑山,亘古不变的昆仑地势复杂,如无西昆仑门人引路,任是千军万马至此,也是有去无回;跨过昆仑却是大食国,夜家以圣京为中心,覆盖附近凤阳、诸城等数个沿江城塞布成防御之势,这两百年间,北楚只攻击过一次,无功而返,便不复再来。
中段开始水流湍急,素有“烈日大旗”之誉的赤家军镇守于大日城,赤家以骑兵为主,素来训练有素,斧枪弓无一不全,赤无极本人更曾叹道:如若不是南马不及北马,赤家骑兵定可胜过北楚。北楚七击中段,三次渡过琉璃江,最成功的一次曾于五十年前借助空中优势加上内应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江成功,并在付出相当代价后,赶在赤家援军到来前攻破了红云城,并顺势建起供援军南下的桥梁。可惜仍是以失败而告终,北楚水军不敌来援的南朝水师,桥梁被毁得一干二净,北楚加盟国,总共近三分之二的军队只能眼睁睁的隔江饮恨。侵入南朝的北楚军遭到赤家的全力反击,被迫退回红云,继而又受到夜家遣军攻击,支持月余,终于被攻破城门,六万大军死伤得只剩下五千不到,留得性命者或屠或俘,命运悲惨。
至此一役,北楚终认识到欲攻南朝,先得控制琉璃江。然而当年神武立国,本就较为重视步骑而轻水师,南朝之所以水上战力胜于北楚,皆因南朝之主白家系靠与异大陆通商聚财崛起之故,所以立国之后,在南阳濒海处建立有史以来最大的造船坞,更求得西昆仑为其研制改造。倾西昆仑之力,又有南朝的全力支援,不但在船体及装备上远超前代,更发明出了将车轮置于船身两侧,牵引连轴,士兵脚踏发力,使航速在逆风逆流时也无所惧的车船。红云一役后的二十年间,北楚数次进犯南阳,却始终不能得手,于是止念,再未染指琉璃江。
到得白天道即位时,夜、赤、星月三宗人才辈出,又提拔了阀门之外的人为将,南朝国力日盛,终生出反击之心,只欠时机而已。白天道即位第三年,恰逢楚王一夜间暴死于宠妃宫中,朝中大乱,诸子争位,为此准备已久的南朝趁机发难,渡江攻入北楚境内。生于吴越的林镇南成名于此役,南朝攻势令天下为之震动。在诸皇子背后支持的各方势力被迫搭成妥协,捧了一个最不可能成为楚王的人称尊,然后发出会盟令,大食、摩云及草原部落等盟友纷纷来援。南朝久战不下,渐生退意,直到御驾亲征的白天道与突入乱军的燕赤霞两败俱伤后,南朝终于全面退兵,北楚虽借机追杀,但仍被慕容的水师挡于琉璃江上,眼睁睁的看着大部份敌军安返南方。
此役,南朝虽然最终被迫退兵,但却给北方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因一开始楚王暴死,诸子争位造成的混乱,无人能抵挡南军,北楚在此役中的死伤在南朝之上,元气大伤;此外求助于大食、摩云等属国,继位的楚王又体弱多病,不喜上朝,荒废国事,使得大食等生出轻视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