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想哭的感觉,再这样下去,山东迟早会毁在自己手上,‘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他李思业连这个都不懂吗?李思业暗暗发誓,下个月的银子运来,他将全部用在改善办学上。
正想着,突然若有所感,转头望去,却见一人从肉铺里出来,拎着一条肥厚的刀头肉,正眯着眼睛数着找回的铜钱,走过绿色募捐箱时,他犹豫了一下,径直走了过去,可没走几步,他又立住了,笑着摇了摇头又退回来,取出一枚铜钱,小心翼翼地塞了进去。
李思业好奇地走过去,他突然很想知道这个募捐箱里究竟有多少钱。口很小,只容两只指头并排着塞进去,他又闭着一只眼从洞口里看进去,里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李总管,让我来!”周知晨匆匆上前,从身上摸出一把钥匙,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铁门,随即‘哗哗’从里面倒出一堆油腻腻的铜钱来,再用劲的抖了抖,又掉出一、二枚沾在铁壁上的铜钱,这才道:“全都在这里了,这是第一次打开。”李思业蹲下去,拨弄一下这堆铜钱,钱的大小都是一文钱,里面没有一张纸钞。“不会超过三百钱!”四宝立刻便判断出来,他有一双看钱的毒眼。
李思业心里突然一阵恼火,这里是菜场的出口,这绿箱子又如此显眼,每天人来人往,不下千人,就算每人只捐一文钱,这两个月来,最少一万钱也该有吧!可现在才几百钱,难道在百姓心中对教育的观念就这样淡漠吗?他突然又想到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来必须要在百姓中宣扬教育的重要性,想着,突然脑海里灵光一闪,他想到了前世的一种募集教育基金的办法来。
========
卷四第十六章百年大计(下)
更新时间:2008…11…2320:29:36本章字数:2617
李思业想到的是消费税,即在一些奢侈品上加税,既能抑制奢华,又能募集资金,不过这需要时日。但今天的这所官学他既然看见了,就必须得马上解决,他立刻命令王四宝带领亲兵分赴各处去请益都商界的头面人物。趁这个间歇,李思业又走进了这所破烂的官学,那门房是认识学正的,见连学正大人都对此人必恭必敬,不由腰更弯了几分。这时课已经停了,一百多个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挤在几排长凳上扭望着李思业,却没有一个人敢动分毫,旁边的冬烘先生正拿一条二尺长的戒尺看着呢!李思业见他们小的只有五六岁,大的却已有十六七岁,便问道:“难道他们不是分班上课吗?”见周知晨茫然又解释道:“我是说他们年龄大小不一,都学一样的东西,是否不妥?”
周知晨这才明白,略略诧异道:“李总管倒想得周到,但这却不是经费困难造成,只是他们现在所学都是背诵、习字之类,分不分班,无甚不同,难道李总管以前读书是分班的吗?”李思业顿时记起自己在岷县上官学时,连五十几岁的人都有,想想便兴趣索然。
那知周知晨因为刚才失言说成了不是经费问题,正暗暗后悔,便又道:“不过我也觉得现在官学的内容也需一些改革才行。”
李思业大喜,他也正想说说这教学内容的事,也应加些算术、经济、律法之类,还有这些学生还应懂些骑射才行,不料自己还没开口,那学正竟自己提出来,深得自己之心,不由笑吟吟地向那学正看去。
周知晨见主管鼓励,激动得脸上通红,暗忖自己可以趁机多要些经费才是,便道:“这几日我在读朱熹的《论语训蒙口义》,深感我金国儒学研究落后,我便思量着能不能去宋国请一些有名的大儒来,让我山东的儒学也能上个台阶,也不负了这‘圣人之乡’的美誉才对。“他一边说着,一面偷偷窥视李思业脸色,本以为他也应欢欣鼓舞,再拍拍自己肩膀说:“此言大善!”不料发现他的面皮竟慢慢胀成了紫黑色,便将最后一句要钱的话硬生生地吞回到肚里。
李思业早气得七窍生烟,心道:“如此腐儒,老子的想法就是说了你也不懂”,便重重地‘哼!’了一声,拔腿便向外走去。
突然一阵马蹄声从外面传来,柴焕的身影立刻出现在门口,人未到声音却至:“把那么多弟兄都丢在校场,思业一个人好自在?”
李思业一笑道:“我不是让四宝去通知你,我今天不参加了吗!突火枪的试验如何?”柴焕大步走上前笑道:“主帅都不在,试枪自然改成明日了。”说着他打量了一下这座破烂不堪的校舍,脸色也慢慢凝重起来,半晌他叹了口气道:“或许我们还能从军费里挤点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