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阅读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晚宋第24章(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眼看对方要回大船,王恩柱便故作卑微地对潘辰说道:“下官适才无礼,请先生恕罪,先生远来劳顿,我在蓬莱县已置下酒席为先生接风,晚上再请先生品品我齐鲁之色。”

潘辰见王恩柱如此威猛之人对他也言语卑微,心中着实有些得意,便笑着说道:“将军之心意我领了,不过临行前大哥再三叮嘱过,我还是住在船上吧!”

王恩柱见对方不肯上当,便心一横,半跪着行一军中大礼:“先生若不肯去,那便还是怪我刚才无礼!”

说完他一挥手,身后数百名士卒一齐半跪大喊:“请先生恕罪!”

这壮观的阵势终于让潘辰有些飘飘然起来,他仿佛又回到平日所梦,数千名禁卫军向他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先生!先生!”

潘辰顿时从梦中醒了过来,他哈哈一笑:“好!我就给你个面子!”

在众军的簇拥护卫下,潘辰享摆足了皇帝的威仪,一行人浩浩荡荡离开了码头,只是转了个弯,王恩柱就变了脸色,一掌将潘辰打翻在地。

“你是什么东西,还真敢受老子的下跪!”

数百名士兵立刻将随行的数十名镖师包围起来。那潘辰自从娇生惯养,哪里见过这群凶神恶煞,早被吓瘫在地,嘴哆嗦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王恩柱见他的熊样,先前思量的种种计划根本就是多余。

“带他去!让他把所有的船都开靠岸来!”

王恩柱站在山岗上,望着八条满载粮食的大船,再也忍不住放声狂笑起来。

第三天,李思业便带着大队人马赶到了蓬莱县,只见码头上已经满是堆积如山的粮食,数百队川流不息的独轮车推着一袋袋粮食,一直延绵到十余里外的登州城内。

半个月后,另一批宋国官方的钱粮也抵达了登州,李思业亲自在码头上验了货,在回执上龙飞凤舞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登州李业。

就这样,一个错点鸳鸯的故事在戏剧性的变故中开始,更是以一个喜剧的方式结尾。

金哀宗天兴元年年末,李思业在最危机的时刻意外地收到了一份本该属于李全的厚礼:粮五十万石;钱一百五十万缗;神舟级海船十艘;水手一千余人。

在后来的官方史书中对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做出了如下的评述:

“鲁民北顾,军莫能止,山东局势骤变。”

—《北唐史.登州记事》

卷三第三章求访大贤

更新时间:2008…11…2320:27:34本章字数:3216

金哀宗天兴二年新年。

这是一个寒冷而晴朗的早晨,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刺,严寒几乎要将大地都冻裂了。

益都府最繁华的前门大街上冷冷清清,许多人家的大门都敞开着,屋里已没有人,看不见半点生机,残破的窗子在寒风中摇曳摔打,传来刺耳的‘吱嘎’声。

饥荒给李思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虽然意外得到的粮食极大的缓解了眼前的危机,但还是不足以维持到夏收。

治理、文官、人才便成了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昨天李思业在传唤地保时,无意中得知原潍州太守谢其志赋闲在益都,李思业当即改变第二天察军的计划,一早便和柴焕来拜访谢其志。

看在五斗米的面上,谢其志勉强接见了李思业。

“思业出身草莽,今幸得山东一路,却苦于治理无人,我闻先生曾是潍州太守,能否随我出山?”

“大将军高看我了,若将军之志只在一州一路,我劝你不如投靠朝廷,以将军的实力早晚必飞黄腾达;但若将军志在千里,还须良马相配,我虽曾为一州太守,实在是碌碌庸人,否则也不会为这五斗米折腰。我看将军也非李全之辈,谢某倒知道益都有一大贤,愿推荐给将军。”

“先生请讲!”

“大将军可闻我金国第一诗人元好问否?”

“知道,他乃我少年时最崇敬之人,前年还有幸见过尊容。”

“以元好问的才能还是此人的学生,此人曾为三任太子太傅,两次出相,后任国子监祭酒,一生门生无数,为我金国三朝元老,现在就闲居益都,以他的见识必能为大将军指一条明路。”

“先生所说莫非是赵秉文?他竟然在益都!”

“是!我前日还去拜访过他,精神尚好。”

“多谢先生指点,我即刻便去,只是现在潍州太守无人,先生可否念百姓旧情,替我治理一二。”

“我已准备明日起身去南京,大将军 ',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