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轻咳了一声,把众人从震惊和兴奋中拉回现实。看到众人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自己身上,云霄继续道:“从入夏开始,鞑子就一直朝汴梁城投掷腐尸,意图传播疫病;照眼下这个情况看,多半是得手了。初三日,刘福通裹挟韩林儿突围而出,初七日,刘福通的残兵抵达安丰镇开始休整、收拢溃兵,打算休整到十五日开拔滁州;而就在初五日,张士诚则发兵北上滁州,目标虽然不是安丰镇,但大军所指,正是安丰镇方向,那里是必经之路。”
在场的全体文武又是“嗡”地一阵议论开了,只要是正常人都能算出来,如果双方路上都不出意外,那安丰镇周围即将爆发一场极其惨烈的遭遇战。刘福通带着韩林儿遇上了气势如虹的张士诚。
一些人很快就明白了云霄的意思:是看戏还是出手?很快,大家的话题就转变过来,围绕是否去救韩林儿展开讨论。意见倒是出奇地一致:救!毕竟救下韩林儿对收拢龙凤朝故地的降将和安抚民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客气地说,至少可以少死十万士卒,这笔帐还是划得来的;至于韩林儿救下之后朱元璋还有没有上位的机会,这些问题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了,先学曹操,再学他儿子,这一点就连饱受儒家教诲的大儒们都觉得理所当然。彼此只给了一个眼神,自然心领神会。
朱元璋对下面讨论出来的结果十分满意――他也是这么想的。先救下韩林儿和刘福通,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拿下龙凤朝故地,反正手上没了兵权的韩林儿和刘福通就是两个摆设,也不怕他们能闹出什么动静来;等应天充分消化了淮西路,并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废立的时机就已经成熟了,到时候――朱元璋可不打算玩儿禅让这一套,死掉的韩林儿比活着更让人安心,只不过朱元璋自己也知道这个想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他连云霄面前都不敢提起,更别说在全体文武面前开这个话茬了。
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如何用兵。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到云霄的身上,应天大将里面一定要排个次序的话,云霄因为手上实力不厚的缘故又因为常年做的都是见不得光的行当,未必是首位,也没有人能取代徐达的位置,可若是论谋略,云霄还真是武将里面最高的,虽然不是军师,可说话比军师管用。没办法,令人瞠目结舌的大胜摆在那儿,想超过云霄,恐怕还真没这样的人。
云霄朝朱元璋拱拱手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示弱,指东打西。小弟就把这十六字作为咱们应天此次作战的基本方针,请大哥和诸位同僚一同商榷。”
朱元璋笑了,他明白,自己的五弟从来不做赔本买卖,光是救回韩林儿绝不能满足他的胃口,此刻不知道他心里又惦记上谁了。
第二百四十章即日出征
云霄耐心道:“咱们这一次,主要还是打陈友谅。。”
很多人又是一阵不解,好好地不救龙凤朝,怎么想起来去打陈友谅了?殊不知,后世对军事家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大战略的全局观,而云霄与旁人相比,正是多了这样的大局观。每当考虑这种大事,云霄从来不把每一个势力割裂开来看,而是以天下为局,通盘考虑,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一次云霄都是站在极高的高度来俯瞰整个变乱的局势,同样也就多了更多的计谋和更高的把握。
看着所有人疑惑的神情,云霄继续解释道:“咱们如果倾力去救刘福通跟韩林儿,且不说大军调动之下糜费钱粮无算,单就是咱们大本营的防务就是个问题;况且咱们的主力一旦北上,陈友谅必然有所动作,到时候咱们两头不落好。所以,这次咱们依然把围歼陈友谅当作第一任务。”
云霄这话有些托大,以应天的实力而言,比张士诚强,但与陈友谅应该算是平分秋色,只要心思正常一点的都明白,最好不过就是洪都、太平、采石一线以守为主,集中全力先吃掉张士诚,休养一段时间之后再西进歼灭陈友谅。可云霄却直接将这种设想反了过来:先吃陈友谅,再打张士诚。这一下,所有人心里都顾虑重重。
“刘将军,当年宋太祖平定天下,用的便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如今为何……”李善长第一个抛出自己的疑问。
“这也正是赵匡胤失策的地方,”云霄回答道,“以当时赵宋的情况看,国祚初立,将士们都有立功封侯之心,府库充足,国用、军用都不缺,若是先北后南,虽然比南下打得更艰难,死的人会更多,可收复燕云震慑西北还是可行的;当时的江南也好川中也罢,几个国君都不是励精图治的明君,彼时江南的物产也不似如今这般丰饶,天下的粮、人,都集中在赵宋治下的中原地带,纵然先放他们几年,也难以有什么作为,反而北方的契丹也是国祚初立,若是时间久了,必然尾大不掉。事实上,赵匡胤取天下后,契丹立朝之势已成,而赵氏屡次北伐皆尽失利。赵宋从此失去长城屏障,为后来靖康之耻埋下祸根。”
李善长一阵语塞,好在他也是明白事理的人,知道这也是赵匡胤的失策之一,三百年前的江南远不及现在的江南,直到南宋时赵氏南渡,江南才一下子被开发起来,这之前的江南一向都是贬谪之地,实在拿不出手。就算这样的江南还盘踞着几个不同的国家,而国君更是李煜之类的只会作词编舞不懂治国的“才子”,就算赵匡胤让他们再活二十年,确实也威胁不到北方。而纵然攻陷了江南,收复燕云的军、粮、钱帛还是要在北方调集,故而先南后北的策略也只是当时急着想一统天下当个名正言顺的皇帝的赵匡胤想出来的藉口而已。
眼下朱元璋春秋正盛,自然没必要这么着急。先打张士诚,诚然下手容易,可消化同时消化龙凤朝和张士诚两大势力的地盘绝对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完成,起码十多年的功夫。到时候,不但陈友谅积攒了极大的势力,就连鞑子也恢复了元气,应天进取天下的时候,困难就比现在更大了,说不定还会在陈友谅和鞑子的联合绞杀下,成了南宋一般偏安一隅的小朝廷。
所有人在一番思量之后,也都达成了共识:先以雷霆之势剿灭割据势力里最强大的陈友谅,然后再灭张士诚,席卷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最后北伐定乾坤。(这一种做法,实际上更后来英国在十七到十九世纪里的策略差不多,谁先出头就先打谁,留下一群小货色随便欺负。)
接下来就是怎么打的问题了,应天的文武个个儿不是省油的灯,既然总体方针已经有了,接下来怎么打就好办了许多。跟着云霄的十六字总思路走,也就是先用小股部队北上救援龙凤朝,造成大军主力北上的假象,诱使陈友谅出兵攻打洪都、太平、采石的三角防线,利用应天善长的内线作战拖垮陈友谅的经济和军事,最后所有大军突然出现,将陈友谅主力围歼在这块三角区域内。
可是问题在于:谁去?
根据这个战略,应天大军应该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北上执行救援与诱敌的部队,第二部分就是在洪都、太平、采石进行战略防御的部分,第三部分是水军、第四部分是朱元璋的本队,第五部分则是在三角防线上对陈友谅陆上部队进行围歼的部队。
参与围歼,无疑是捞取军功最快的,运气好活捉敌将甚至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