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摘自闻一多“五四断想”
詹玮作于“苦乐斋”
2000年1月1日~2008年8月15日
上传一篇外篇:
黄梅顶灯戏详细介绍(传统戏剧类)
黄梅顶灯戏的唱腔音乐主要有道情筒筒类的灯弦腔、徒歌类的神歌腔和俚曲类的小调,其中“采茶调”灯弦腔比较独特。黄梅顶灯戏的表演特点为“嬉笑闹”与“扭拽跳”。其剧目相当丰富,总数在两百种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有《祭棒槌》、《戏牡丹》、《吃糠剪发》、《送京娘》、《湘子度妻》、《请长年》等,这些剧目大都改编自民间戏曲或民间故事。灯戏表演采用黄梅方言,唱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此外,由于黄梅顶灯戏的娱乐性很强,情节夸张,矛盾突出,嬉闹诙谐,所以演员们表演起来往往动作夸张,带有舞蹈的特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节庆花灯会或者红白喜事,老百姓们总离不开灯戏。
黄梅顶灯戏明代开始流行于今湖北的黄梅、德化、安徽宿松、江西九江等地,与其他地区的顶灯戏一样,它也经历了由提灯、挂灯、玩灯、舞灯到顶灯戏的发展阶段。黄梅顶灯戏演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化于嬉乐之中。其剧目一般以喜剧、闹剧为主,正剧、悲剧题材也多用喜剧表现。黄梅顶灯戏的表演粗犷简洁,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唱词质朴健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小戏多、喜剧多、闹剧多,故丑行在黄梅顶灯戏的表演中占有特殊地位。黄梅顶灯戏的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女丑又叫彩旦、摇旦、婆。丑既扮反面人物,也扮正面人物和中间人物。在众多顶灯戏剧目中,半数以上少不了丑。黄梅顶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其中包含有黄梅山乡的民歌小调、清音、神歌、端公调,同时又吸取了东路花调、德化补缸调等曲调。它有板式变化的正调类唱腔体系,也有曲牌联缀的唱腔,如《裁缝偷布》一剧,其唱腔就是由【太平年】、【金纽丝】、【银纽丝】、【卖鲜花】、【跌断桥】、【十里墩】、【花背弓】等曲牌连缀成的。板式与曲牌联唱也可综合使用于同一剧目中。黄梅顶灯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道情筒”、胡琴,演奏时发出低沉浑厚的“嗡”音,所以又叫“嗡筒筒”,除此以外还有花灯锣鼓等,后又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器。黄梅顶灯戏的表演中融进了民间舞灯及木偶、皮影、杂技、岳家拳等技巧,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情节。
目前,黄梅顶灯戏专业剧团的演出人员老化,会唱黄梅顶灯戏的老艺人已屈指可数,目前只有孔垅筷子街的陈益安汤池汪国秀和县剧院的方荣智王玉珍等少数人能演,口传剧目大量流失。另外,黄梅顶灯戏用扬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乐伴奏,由于乐手流失,不得不采用电声乐器加民乐来“凑合”。年轻人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民间的东西接受困难,黄梅顶灯戏的传承问题日益严重,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