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塑造了湛人杰、崔奠明、兵痞梁在耕、梅子、李平儿、黄幼红、李金金、陈卉、徐小燕、陈亚玲、寡妇张二嫂、王汉阳、卢黑豹、寨主任金水、秀才丝瓜、郎中舒潇等众多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情节曲折,动人心弦。是作者十年时间呕心沥血写成的一部力作。
众匪的人生经历为旧中国黑暗社会现状缩影,反映旧中国“草根”人物的生存现状,能否达到警世醒世,诸位读者大大请开卷细读吧。
鄂东匪事群号QQ329362217
上回书说到解放军奉命剿匪的故事,这回书说的是大别山三虎之一平原虎费阎王的故事。
一九四八年秋天,地处鄂东大别山以北、天衢山以南的黄梅城里,呈现出一片战时的混乱。这座美丽繁华的城市座落在浩浩东逝的扬子江边上,东可沿江直至宿松县、九江县、黄石市和军事重镇武汉,西可直接到达汉水,西南方向可经过万县和四川接通,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曾经和大别山一起掩护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接纳过红军将领**、徐海东、郑位山、王树声、王震和他们所领导的红军战士。这次它又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战火地洗礼。
东南方向的马尾山上,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正在激战,枪声、炮声响成一片。战斗已进行数日,目前已接近尾声。从当年日本人在二套口修的机场上,国民党的小型轰炸机频频起飞,带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从黄梅城的上空呼啸而过,向马尾山方向飞去。马尾山上的轰炸声震得黄梅城直发抖。住在城里的居民面露惶惶之色,无所适从;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数四门紧闭,不见人影,开着的店铺也生意萧条,门可罗雀;街面上的行人好象鬼撵一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批批国民党伤兵从马尾山上撤下来,拥进街道,在街道上哼哼着、哀号着;国民党军队向马尾山送弹药的工兵们扛着弹药箱向着马尾山方向疾跑;一些避难的商人、市民也在街道上奔跑着,躲避着国民党伤兵的纠缠。黄梅城里混乱不堪。
此时,在较为偏僻的古塔街上出现了两个商人打扮的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个瘦高个,走在后面的是一个矮胖子。他们都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他们没有显出慌乱,但他们的脸上却挂着焦虑的神色。他们就是在马尾山参加战斗的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营长张大智和他的部下一连长胡晓康。他们既不是来侦察地形,也不是来抓舌头,他们是在找一个人。找在鄂东黄冈地区九个县横行了十三年的匪首费阎王。这十三年来,费阎王不但在九个县中打家劫舍、无恶不作,而且在这次马尾山战斗中,还指示他的匪部配合国民党军队攻打了人民解放军,而他自己却躲进了黄梅城。总部首长命令张大智和胡晓康,一定要把费阎王找出来,交给人民审判。
这费阎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又是怎样当土匪的呢?要说起来话就长了。
费阎王祖籍鄂东广济,出生于一九一零年三月。父亲费天宝是广济县城郊区的一个小富户。家有水田五十多亩、房屋三十多间。费天宝四十岁时才养下了费阎王这棵独苗,自是欣喜若狂。为了使这棵独苗无灾无难、茁壮成长,他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积福行善、帮困济贫,在当时的地主中是民愤极少的一个。谁知这费阎王不给费天宝争气,生生就是一个活着的楚霸王。七岁时,费天宝先后给他请了五个先生教他读书,可他怎么也提不了毛笔写不了字,生生把五个先生都给气跑了。费天宝无奈,只好让他改行,拜一个游方武教头为师。费阎王学武倒是很有天赋,也很用功,肯吃苦,很快就学会了当时在鄂东盛行的岳家拳。到了二十一岁,费阎王的武功竟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时,费阎王一颗不安分的心也在胸腔里动荡起来。人生天地间要顶天立地、建功立业,只有当兵吃粮才能如愿以偿。于是,他要去当兵。
费天宝只有费阎王这么一个儿子,当然舍不得让他走。也坚决不让他去当兵。费天宝心里非常清楚,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要死人。枪子儿又没有长眼,难说不会碰到儿子头上。儿子这一去,说不定就是永别。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从此就会消失。自己已经年逾花甲,还有几天的活头?如果没了儿子,不但家产无人继承,而且连个顶盆摔碗、披麻戴孝、烧香瞌头、送老归山的人都没有了。因此,儿子要去当兵,那是万万不行的。
但是,费阎王如同王八吃秤砣——铁了心,非要去当兵不可。并且说,如果费天宝不让他去当兵,他就死给费天宝看。费天宝没了法子,只好左拉右借凑了三百快大洋,让他带着去闯荡社会。
费阎王带着三百块大洋,一口气跑到四川,将三百块大洋如数孝敬了邓锡侯,于是就给邓锡候作了一个贴身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