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传一篇外篇:
黄梅文曲戏详细介绍(詹玮/文)
所属地区:湖北?黄梅文化遗产名称:黄梅文曲戏遗产编号:Ⅳ—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6年申报人/申报单位:湖北省黄梅县遗产级别:联系方式:
湖北省黄梅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古代是川陕通往京城的茶马古道。总面积19。86万公顷,辖12镇4乡,518个村,总人口975517人。
黄梅文曲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黄梅文曲戏目前流传地主要是湖北的黄梅、广济县一带。黄梅文曲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调子”、“调那”、“采子”、“梅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至今仍保持自演自乐性。做功主要在表情和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无固定程式,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行当分为生、旦、丑。乐队分文武: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低胡;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水子(碰铃)敲出节奏。民国后由于采茶戏的传入,以东港为界,东港以北区域仍保留文曲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东港以南区域则吸收了采茶戏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文曲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
黄梅文曲戏是湖北黄梅县丝弦小曲中地方色彩鲜明,音乐丰富表现力较强的一个品种。它是在黄梅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起原于黄梅南部平原湖区渔歌、小调和打硪歌。
黄梅文曲戏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又叫“板唱”,无论街头巷尾、茶馆酒楼、庭院居宅,有一条板凳就可以演唱,有一人清唱(自拉自唱),二人对唱(男兼奏胡琴,女兼操牙板),三四人或五七人分角色演唱,演员兼奏胡琴、四胡、月琴等。于民国初年搬上舞台,逐渐形成戏曲。这样台上的戏曲形式唱些大本头戏,台下的曲艺形式唱些小段,形成简便随时可唱,从此文曲即以曲艺与戏曲两种不同形式并行不悖地向前发展。均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黄梅文曲戏1986年列入《湖北说唱音乐集成》第四集,后又选入《中国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为全国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于1988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梅文曲戏为活跃山区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陶冶情志、扬善抑恶、寓教于乐中教化群众。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文曲戏受到了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文化的渗透,信息网络、电视普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加上黄梅文曲戏传承人过世的或年事已高等诸多因素,1990年普查剧目失传五十多个,曲牌失传达50%,使黄梅文曲戏到了濒危的地步。
第6章红袖报仇(长篇连载詹玮著
第6章红袖报仇(长篇连载詹玮著)
温馨提示:在看本书前请先点击拙作《鄂商家族》、《**的旗帜》、《鄂东情事》、《风骚的雷池》、《大别烽烟录》、《鄂东秦淮河的风流娘们》、《黄梅挑花论》、《黄梅逍遥游》、《风流探花帅承瀛》、《红色间谍梅龚彬》、《日军军妓》、《异域烟花散墨》、《飞向天王星天堂》、《黄梅戏祖邢秀娘》、《雷池往事》、《红尘魔王张宗昌》、《慰安妇1938》、《雷池三部曲之丰乳肥臀》、《花道》、《名伶与迷恋她的风流才子们》、《抗日1943》,顺便推荐本人另一拙作《谍战黄梅》
鄂东匪事内容简介
描写的是;解放前发生在鄂东大别山区的匪患故事。小说通过湛人杰和梅子的风流故事,展开了一场情仇恨怨。湛人杰被迫当了土匪,引起了大别山座山虎、孔垅座地虎、张家河平原虎,三虎争雄。抢地盘,争山头,烽烟四起;美人计,连环计,计计相连;夺妻恨,杀父仇,仇深似海。争斗中,湛人杰救了李平儿,二人结为患难夫妻,又被座山虎强占为压寨夫人。李平儿与仇人朝夕相处生不如死;为了爱,湛人杰卧薪尝胆,铲除座山虎;为了爱,湛人杰单枪斗众匪,以身殉情。小说三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是三省通衢的水码头孔垅镇,各色人物竞相上演,也是土匪掠夺的对象;二是千里大别山藏龙卧虎,多股土匪盘剧,官匪猫捉鼠,土匪抢地盘,争山头;三是鄂东平原典型村落张家河,封建家族势力、农民长工与地主、地下党与保安团矛盾四起,演义了一幕幕血与火,灵与肉,情与恨的动人故事。
本书三个重要人物简介:
——座山虎许光头因情杀人,从此混入大别山林海之中。
——平原虎费正卿本是老实农民躬耕孔垄,因失地杀恶,成为平原悍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