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套茶瓶、茶砵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有一种特别古朴的年代感。仿佛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历史的沧桑。与清亮的明、清两代瓷器形成鲜明的对比,独束一帆。
“宋瓷?汝窑产品?”一名华商半信半疑的问。
宋代的茶具与明清时代截然不同,宋代的茶壶多成瓶状,也就是现在的花瓶造型,而茶碗则呈盘装。这种茶具在蒙古入侵之后,中国本土已彻底消失,唯有在韩国和日本仍保持着类似饮茶习俗。
而后来,这种茶具及饮茶习俗完全叫做“日韩茶道”。
几名华商出国前虽然层次不高,但出国后挣了些钱,已开始摆弄起古薰。其中一个华商对瓷器略有了解,见到这副造型独特的茶具,心中且惊且喜。
他知道,对面这个华人青年豪富,但他仍不肯相信,对方会用上千万的茶具作为日用享受。
嗯,虽然这年轻人一出手就是百万黄金的货,还乘坐这么一艘豪华大游艇满世界玩,可无论怎的,他也不应该用上千万的国宝瓷器喝茶吧。……茶水斟在上千万国宝茶具里喝上去什么味道?
舒畅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他一回手又取出一个茶钵,邀请到:“来一钵?”
那位华商吓得一哆嗦,连声推辞:“可别,可别,当不起啊,当不起。”
见到舒畅不以为然的态度,他惊异未定的追问:“雨过天晴色,这是真品吗?”
舒畅没有回答,他斟上一钵茶,递到那人面前,那人却不敢接,就在舒畅手上观察着,啧啧赞叹着:“真可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不错,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美玉的质感之间,钵体隐布的鱼子纹,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难道这就是传说中‘雨过天晴碗’?”
停了片刻,他充满期待,又不敢置信的问:“难道你说的那批货,就是这套茶具?”
舒畅收回了端茶钵的手,将茶钵轻轻放在桌上,“这套茶具,你们吃不下。”他淡然的补充道。
那华商伸出半个指头,很小心的问,语调之温柔令其余商人很诧异:“我能再看看它吗?最好能有副十倍放大镜。”
舒畅挑起大拇指:“你是行家,至少是半个行家。”
其他的商人也不是呆子,他们多少都察觉了这套茶具的珍贵,对舒畅竟敢用这样的茶具喝茶,他们心里抓狂,甜酸苦辣纷至沓来。
那位华商细细的观察着茶具,并不时向其他华商卖弄着自己的渊博,此时,众人望向舒畅的目光,已充满了狂热。这是什么样的年轻人啊,价值千万的国宝竟被这样一个懒洋洋的年轻人拿来喝茶,真是暴轸天物啊。
纨绔啊,纨绔,有见过纨绔的,没见过这样纨绔的。
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有人愤怒,也有人不以为然。这些人大多属于实力不够的华商,他们自知这辈子不可能拥有这类千万古董,所以,只想努力更多的挣钱。
“舒老板,你这次运的是什么货物?”终于有人忍不住跳出来问。
第二卷游荡的妖魔第七十四章众人发财的狂笑背后
更新时间:2008…8…1114:25:51本章字数:4959
茶瓶茶钵摆在茶几上,瓷身闪烁着丝绸光泽,却又有羊脂美玉的温润质感,晶莹剔透,温腻可爱。
真品宋瓷之所以有这层玉质珠光,是因为瓷面存在一层气泡,它对光线形成一定的散射,观看时有一种朦胧的乳浊感觉,象一团雾水。这就是行家所说的“聚沫攒珠”。在放大镜下看,这层细密的粉状气泡包裹有膜壮晶莹体,当你用的正好是10倍放大镜时,会发现。=一样凝聚在一起。而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看,气泡反然模糊
宋以后,由于蒙古人用屠刀完成了我们为之歌的“民族大融合”,从此这项工艺绝传。于是,人们吧观察瓷器表面的“聚沫攒珠”,作为鉴定真假宋瓷的必要手段。
那位好事的华商喋喋不休地讲述完宋瓷的真伪鉴赏,而后摆弄着他手中的十倍放大镜向同伴炫耀,正是他索要十倍放大镜的举动,使他赢得了舒畅的“行家”的赞誉。此刻他正为证明不负“行家”的美誉,不依不饶地拉着同伴用十倍放大镜观察。
“国内现在已看不到这样的国宝了”,那位华商慨叹道:“现在,好一点的货都在国外……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宝货,不负此行,不负此行!”
“国内古董店不可能卖真货”,舒畅端起茶碗,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下悠闲地抿了口茶水:“有文物法存在,国内的古董店里不可能有真品!一件也没有。”
舒畅一直没来得及向华商介绍图拉姆,而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让现场显得更高档——国人常迷信洋大人,有这么一个洋痞子存在,虽然他一声不吭。可大家都觉得舒畅的话令人深信不疑。
“你是说——国内,古董店里卖的全假货?不可能呀!”华商纷纷惊叹。
“当然!法律禁止国内古董店诚信营业,所以你不可能在古董店地货架上找到一件真品,而真正的古董从不在店面上交易……不过,拍卖行准许卖真品,法律恰好容许他们公开倒卖古董。”
聊了一会关于古董的话题,华商们把话头转到生意上:“舒老板上次带我们发了一笔小财。这次舒老板给我们带来什么?”
“上等白葡萄酒——澳大利亚产的,不含奢侈税。怎么样,诸位感兴趣吗?”
华商们不约而同皱了一下眉头,没有一人首先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