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就是一人边敲鼓边唱的一种艺人,从那里听过包公日断阳夜断阴的故事,就是说他白天审理世间的案子,夜间还要审理阴间的案子。他的额头上有一个月亮牙痕,你们看过包公戏吧。那个牙痕就是包公审理阴间案子的标志。其实,是他小时候放牛时被牛踩的。”
“不会吧。”晓涵格格地笑出了声,“王社,你都快成为一个边敲大鼓边说书的艺人了。”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部书。”王社看了一眼晓涵说,“我们在说别人的故事,别人也在说我们的故事。”
第二十一章
小雨初霁,文正和晓涵还有王社三人来到了明教寺。
王社远远地就看见李明和小明立在寺门前。男人有时会被脉脉温情、娇嗔和真诚的关心所迷惑,王社并没有感觉到晓涵对他的任何厌恶,他只是尽力地在她面前表现出温尔文雅、活力和缠绵的情感,难挡诱惑,对于多愁善感的王社,他有时分不清是荣耀还是弱点,对于在异性面前的侃侃而谈,听到她的夸赞,他弄不清是欣慰还是悲怜。
“唐大历年间于废墟中挖得丈八高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奏闻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诏令重建寺庙,定名明教院。”王社冲晓涵笑了笑说,“明代以后,这个地方被叫做明教寺沿用至今。”
“原来如此。”晓涵捋一下被雨水淋湿的头发看一眼文正笑了笑,“王社到底还是有点学问的。”
“要不然怎么会创办文学社团呢。”文正不怀好意地给晓涵挤了一下眼,“他的同学都说他给哪个哪个女孩子打得火热,说不定,咱们最近要吃他的喜糖呢。王社,什么时候结婚,别忘了通知我和晓涵,咱们仨毕竟是同学,又是战友。”
“那是,那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通知你们的。家里人催着呢,看来,也就是夏天的事吧。暑假,差不多吧。”王社望一眼明教寺指了一下说,“里面的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你们可能在所不辞,明教寺原名铁佛寺,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铁佛寺在兴建一百多年后毁于隋末的兵变之中,唐代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明朝以后改称明教寺的。它和别的佛教寺院一样也是由佛殿和藏经阁等部分组成,主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座落在高台上的殿堂错落有致,威严庄重。它的特色是有素斋食堂对外开放,时间长了,窗户顶上也被油烟熏的发暗。”
李明和小明冲他们仨挥一下手,并朝他们迎了过来。雨水刚过,天气晴朗,天深蓝而白云纯润,令人有欣欣然有出行之意。寺旁或多或少或高或矮或红或白开满了波斯菊,纤细高枝,黄蕊八瓣,独独一丛时别有种伶仃的秀美,开成一片花海时却能渲染出一片热烈的绚丽。晓涵想,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大抵是许多都市人都梦想过的吧,她突然会发现,原来美丽于这世间于自己眼前是如此慷慨。
“这花儿真的挺好看。”晓涵说着蹲在花丛边,用手抚弄着花蕾。
“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台上有屋上井和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的地方,周围松拍挺拔,浓荫蔽日。这里的教弩松荫能算是合肥一景了。”王社继续口若悬河地站在晓涵边喋喋不休。
“等你们老半天了。”小明大大咧咧地说,“王社,你们怎么才来。萧莉走了,刚才李明问她,她也没有说。”
“萧莉走了?”文正看一眼晓涵,明知故问地说,“晓涵,萧莉走了?”
“走了吗?”晓涵看一眼李明说,“你们怎么让她走了?是不是她学校有事?”
“也许是吧。”李明的脸上没有一丝笑意,他轻嗟一声说,“说好的,今天中午想在杏花村大酒家请你们喝酒呢。萧莉不在,咱们这酒喝得也没有劲了。”
“合肥大麻饼是合肥的名点,不如请我们吃个麻饼吧。”小明看一眼晓涵说,“你们当兵的难道吃一些地方上的东西,不如我去给你们买几个大麻饼吃?”
“是的。”王社点了点头说,“这个地方的大麻饼在国内享有盛誉,用白糖和冰糖为原料,配上青红丝,再和拌麻油做饼馅,用精细面粉做成饼状,并将馅包入其内,外皮粘上密密麻麻的芝麻,入烘炉炕制,熟了以后麻饼面如蟹壳黄色,边沿泛白,吃起来脆而不焦,香甜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