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阅读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牙痕记第141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

鏊克柯坡频母刑尽K嬖等绶纾风来心动,风过留香,风走无痕。一个人的一生也不是如此吗?茫茫人海中,来来往往的许多人,繁繁杂杂的许多事,都沉甸甸的积压在心中,真是好累好累。文正叹息一声,就让这些人和这些事随风飘远吧,留在心中的只是那一祯永不褪色的记忆,不管是此时还是八百年以后,只因一个缘,聚也是缘,散也是缘。他看一眼晓涵,想对她说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缘,不是每一次寻觅都会找到缘,就象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情牵手,需要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来自心底的真诚和感动,需要心灵交汇后碰撞出的闪亮火花,需要从对方的眼神中就能读懂的信号,需要没有相约就已经知晓的默契,需要从内心深处漾起的万般柔情,需要泰然自若的淡然心绪,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祝福,更需要来去如风的潇洒自如。风儿在他耳边低低的倾诉,他不禁感动在心,是风涂抹了一颗色彩斑斓的心灵,唤起了久违的柔情,是风拂去了微微的心尘,轻松了一份沉重的心情,是风驿动了一腔温暖,似水样的微微起着波澜。也许是有了风,这个秋天才变得更有滋味,如风一样随缘,这个秋天是不是会更灿烂。风儿点缀了他和晓涵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整个季节,给他带来了温暖的思念,他希望以后能有这样的景致,有风儿装点他的梦幻,给他带来旖旎的情缘,也祈祷着他和晓涵的缘分,如风般顺其自然。阵阵秋风风吹来,文正觉得很惬意,享受这一甜刻风给他的舒畅。他知道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后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其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军使,曾祖元春任北宋隰州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任柔服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其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当下正是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大家都在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他和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

“我还是知道他的,他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文正看一眼少庄主说,“太原王中立和翰林学土路铎还有名儒郝天挺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他嗜酒如命,可能是科场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的原因吧。”

“文正兄,你说的很对的,他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少庄主笑了笑说,“朝中名人权要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都和他结好,他人真的是很不错的。”

“你怎么会知道他许多?”晓涵有些不明白文正会说出元好问许多身世,“难道说以前你们相处过?”

“和你一样是刚见到斯人的。”文正走近晓涵说,“你想一下,我以前是对你说过的,我去了八百年以后的世界。”

“你是说过去了八百年以后的朝代,有时候,我也觉得你说的是真的。”晓涵看了看文正,“难道说八百年以后的人也认识这个元好问,那个朝代的人会记得我和你吗?”

“八百年以后不叫朝代,叫时代。”文正笑容可掬地说,“这个元好问后来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学问做的很大的。他作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真教人生死相许的诗,就是见一只大雁死了,另一只大雁也随其后撞石而死感概而作的。”

“怪不得他望着大雁出神呢。”晓涵格格的笑了起来,她觉得文正说的挺有意思的,也许文正真的是去过八百年以后吧。

文正望着正在望着天上大雁出神的元好问,他知道这个人在金帝完颜守绪时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那时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又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恶梦般的生活。在山东聊城羁管软禁,作为囚徒,他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结好,但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他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诗词歌曲赋小说和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他的作品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才雄学赡,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他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情性,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当地方官时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劳抚流亡,边境宁谧,曾为其母亲罢官守孝3年,在他任南阳县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3年赋税,他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他忍辱负重2O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使他积累了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给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也正是文如其人。文正想,这样的朋友是可以相处的。

“这个人才雄学赡,诗词文曲均有造诣。”文正看一眼少庄主说,“尽管此时有些酒意,但能与他小酌几杯也不失为雅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