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眼前的危险,长安城的诸将还是很清楚的,怕死的李蒙在病床上几次提出要从其他几门突围,就算不能带走全部的士兵,只是带上少量的骑兵也成。不过郭汜对于已经找不到了的贾诩还是很相信的,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当初贾诩说的,只要没了士兵,一个小吏就可以捕捉自己。所以明知道呆下去也是死,就是不敢跑。
其实他也悄悄的试过了,发现另外三门是没有王奇的大队军马驻扎,但却遍布游骑。只要自己的大队骑兵一有所行动,王奇的本阵就会知晓,到时自己还是跑不了。
至于徐晃提出的倾全力和王奇一战,郭汜更是直接斥其为武夫之见,弄的徐晃和他的上司杨奉好不难堪。
到是那个张绣曾经献过一个有点意思的主意,就是挖地道去攻击那些巨型投石车。只是这个主意一被提出来,就遭到了郭汜的反对,长安城的护城河挖得很深,一则是防止敌军步兵直接攻城,还有一个是用来防止敌军用地道攻击的。现在想从城内挖地道出去,也几乎不可能。就算可能,王奇军经常把巨石砸在地上,在强烈的地表震动下,挖地道的行动也根本没法进行。
对于诸将的烦躁心理,樊稠都是看在眼中的。樊稠知道,现在正是自己实行拉拢政策的最佳时机。
作为王奇吩咐的第一拉拢对象,樊稠先找的是杨奉。
在杨奉军营内,樊稠很容易就找到了独自一个人在帐中的杨奉。
“杨都尉!我们现在可是处境艰难呀!”樊稠故作担心的说。
樊稠自从回到长安以后,他就没有被委派过职事,就连他带回来的几千“残兵”,也被郭汜打散了分配去守各个城门了。如果不是看在当初是樊稠和张济共同收留了李郭二人,估计现在樊稠已经被贬为小吏了。
对于樊稠的遭遇,张济杨奉他们是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的。
西凉诸将之间的关系大都一般,也就只有郭汜和李傕的关系好一点,这也是他们能成为西凉诸将领导者的原因之一。
杨奉对于眼前的处境也很担心,见到这位同样落难的樊稠,心有感叹的道:
“唉!樊将军呀!郭将军这样犹疑不定,我们迟早得死在他的手里!”
这几天樊稠刻意结交杨奉,两人的关系已经很不错了,杨奉也知道樊稠对郭汜极为不满,所以说出的话对郭汜是很不客气的。
“是呀!本来他自己一个人死就行了,现在还非得拉我们陪葬!”樊稠一脸愤慨的说道。
“哦!樊将军有什么妙招可以让我们众人脱险吗?”杨奉疑问道。
他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怎么也是一个为官多年的人,樊稠语气中的意思他还是听得出来的。
“呵呵!我那里有什么妙招呀!只不过是听闻那王奇素有仁义之名,这此攻克潼关,也只是将李傕和他的侄子斩首了事,并未追究其他将领的责任,所以如果我们不是抵抗的太激烈的话,王奇攻下城池后应该不会为难我们的!”
樊稠本来是想按照王奇提供的说法,说投降后不会为难诸将,但他毕竟胆小,还是不敢当着杨奉的面说出投降的话。
杨奉却已经从樊稠的话中听出他的意思来了,他也不是很忠于董卓,当初愿意跟随李郭等人打上洛阳,那也是怕死而已,此时听了樊稠的话,想想也觉得有理。
“唉!不抵抗激烈谈何容易,如是做的不好,很容易被郭汜看出破绽,就算做得好了,那王奇也不一定知道呀!要是现在有一个能和王奇军联络上的人就好了,到时我们可以和王奇直接谈谈!”杨奉对樊稠的提议还是很动心的。
樊稠听了大乐,忙道:
“这有何难!我看王奇如此大军攻城,城内必然少不了他的细作,待我细细查访,明日就给你一个交待!”
樊稠现在和杨奉关系不错,但也不敢直接将自己的事情和盘托出,只得诈言找细作,就匆匆忙忙的离开了。
杨奉看着樊稠开的背阴,若有所思。
想了一会儿,杨奉就叫进传令兵,让他去把徐晃叫来。
“公明!你对此事如何看?”
自从徐晃阵斩了杨秋,杨奉对他就开始更加重视起来,很多事情都主动找他商量,上次徐晃提出的倾全力和王奇军一拚,其实就是杨奉的主意。
“主公!我看此事还是可行的!”徐晃点点头道。
随即又分析道:
“主公原来是李将军的属下,但李将军无义,主公离开他以后并没有投效任何人!现在郭将军的所作所为也是无义之举,而那王奇为父报仇却是天经地义之事,以无义之师抗有道之军,郭汜军必然失败!我们应该摆明我们的立场!”
“恩!”杨奉点了点头。
这些他都知道,但他现在并不是主要担心这个,遂又低声道:
“我们和郭汜在一起这么长时间,若真去投靠,就怕王奇不会这么轻易相信我们!而且,我最怕的是他还要我们完全投降呢!”
杨奉并不笨,对于那些彼此吞并的事情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呵呵!如此我们只得主动向那王奇表示效忠了。”徐晃也无奈的说道,他并不是没看到这一点,而是作为一个属下,总不能无缘无故的劝自己的主公去投靠另一人吧。
看到杨奉疑问的眼神,徐慌忙解释道:
“我观那王奇所作所为颇为大气,定是不甘平凡之辈!他若真想成就大事,定然不会拒绝主公的主动投效!而一旦接受了投效,当然就不能再怀疑我们了!”
杨奉点了点头,知道徐晃说的有理,但是要让自己真心投效,还真有点难以接受。
那边的樊稠在离开杨奉后,并没有去找什么细作,本来嘛,他就是那个最大的细作,那里还用去找呢。
出了营门,樊稠就向张济府上赶去,张济手握重兵,现在应该是拉拢他的时候了。
本来王奇吩咐过樊稠,如果贾诩还在长安的话,那就叫樊稠不要去找张济。只有明确的消息证明贾诩不在了,才能去尝试拉拢张济。现在经过郭汜的多方寻找,证明贾诩真的不在长安了,樊稠才放心的来找张济。
王奇这么吩咐当然是有原因的,贾诩有“鬼狐”之称,他的智慧谋略绝不是樊稠这样的人能比的,现在李傕已经死了,按照王奇的估计,他很有可能是去投靠张济了。此时樊稠如果前去游说张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