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保障,造成世界各国政府都担心在他们国内出现华人伤亡事件,生怕惹来中华帝国的各种报复手段,于是各国政府都极度重视本国境内的华人安全问题,这大大提高的华人海外活动的安全系数。
不过,在海外活动的华人,大多数都是殖民主义者,一部分时探险队,一部分是商人留学生,更有一部分却是中华帝国的间谍。
前面的还好说,各国政府只需要把华人当做本国国民一样对待就成了。可是面对中华帝国的间谍分子,各国政府都头疼万分。
这些中华帝国的间谍以各种身份进入他们国家从事情报收集活动,各国的谍报机关抓了是本分,不抓是失职。但是抓了后总是酿成外交纠纷,中华帝国的间谍骨头很硬,打死也不承认,造成各国政府在外交上极度被动,抓了人最后还得放人,并送上赔礼道歉。
中华帝国的间谍大多数从事情报收集,很少从事破坏活动。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各国的谍报组织即使证实了是中华帝国的间谍,到最后也很少采取抓捕行动,只是礼貌的“劝出国境”。
当然,这是大多数情况。也有时候中华帝国的间谍被人当场抓住,这时候中华帝国在外交上有些被动。如果是小国弱国,中华帝国便会以强硬的姿态索要,造成对小国弱国形成“领事裁判权”,对他们国家的主权践踏事实。如果是大国强国,中华帝国表面上不承认,但私下里只好用间谍互换,或者利益交换的方式将他们换回来。
总之,整体上中华帝国的对外扩张步伐在加速,华人开始遍布全世界,到处炫耀和展示中华帝国的‘肌肉块”打造华族人种至上的姿态。X!~!
┏━━━━━━━━━━━━━━━━━━━━━━━━━┓
┃∷书∷书∷网∷∷∷∷∷∷∷∷∷∷∷∷∷∷∷∷∷∷∷┃
┃∷∷∷∷∷∷∷∷∷∷∷∷∷∷∷∷∷∷∷∷∷∷∷∷∷┃
┃∷W∷W∷W.S∷H∷U∷S∷H∷U∷W.C∷N∷┃
┃∷∷∷∷∷∷∷∷∷∷∷∷∷∷∷∷∷∷∷∷∷∷∷∷∷┃
┗━━━━━━━━━━━━━━━━━━━━━━━━━┛
第390章好吧,咱也有传教士了!
第390章好吧,咱也有传教士了!
伴随间谍一起行动的还有一批来自中华帝国的传统激进分子,他们便是帝国传统思想的奠基势力——儒教传教士。wWw、
自中华帝国成立以来,儒教依然霸占着帝国的国教地位,虽然有些思想家如李贽是前朝明后期的一位“异端”激进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某些规矩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可以说他成了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部分民主性色彩。
不过,即便这样,依然无法触动儒教的主导地位。中华帝国成立后,广泛的民主自由缔造了无数思想家的崛起,在中华帝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时代的先进思想格局。
帝国政府取缔了华人族群中的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但森严的等级制度依然存在,只不过被压迫者变成了附属国和殖民地的人群。矛盾转移了,士农工阶层不在欺负国内的商人,将欺负对象转为除华裔之外的次等族群。这使得很多激进思想家将目标从国内转移国外,在主流儒教不可动摇的前提下,开始形成对外思想侵略模式。
帝国政府允许国民言论自由,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帝国建国之初,帝国政府承受了相当大的思想压力。
这其中就包括很多前朝明的死硬分子,如黄宗羲,他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中华帝国政府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当时帝国政府正在推行对农民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士工商阶层进行适当征税,让黄宗羲误解了帝国政府的苦衷。
再如顾炎武,从前朝明末期开始,他就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中华帝国建国初期的一部分学者影响很大。
再就是王夫之,他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强烈批判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在中华帝国建国之初,王夫之希望他的观点能够警示中华帝国政府,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提醒中华帝国政府不要走前人老路。
这三人的思想影响了超过半数的学者,给刚刚建国的中华帝国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令帝国政府在建国最初的几年时间里,任何政策和法律法规都十分小心谨慎,如坐针毡。
起初,帝国政府官员们上奏,要求严惩这些激进分子。神武大帝邓浩楠开始也对自己推行国民言论自由而感到怀疑,但最终邓浩楠的理智告诉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只有顺势利导才能将这股巨大的思想武器化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