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怼!
“亲笔残卷?”二师兄问道,“是陶潜关于桃花源记的亲笔残卷吗?”
大师兄点点头:“事实上,这桃花源记除了序章之外,原本还有正篇,可惜时代久远早已佚失,仅有极少布帛残卷传世,我有幸得以见到其一。而在这正篇之中,提到了许多序里未曾提及的事情。”
“都有些什么未提及的事情?”四师兄立刻凑了过来,问道,“大师兄,桃花源记正篇是怎样的,你可否给我转述一番?”
大师兄摇摇头:“我又不似你那样读书过目不忘,那诗篇幅甚长,我怎能记得所有,但是……”
大师兄停顿片刻,道:“我之所以说那些人不是后代,是因为正篇之中,提到一个重要的细节:那些桃花源居民的额上,都刺着秦时特有的罪印黥文,而且黥文之中,都藏有一个‘兰’字。”
此言一出,师兄们俱吃了一惊。
我愣了一愣,也反应了过来,不禁吓了一跳。
黥刑又称墨刑,乃是古时候官府在犯人额上刺字,再以墨迹重染的刑罚,刺字的内容及样式每个朝代都各不相同。若能在桃花源的居民额上看到秦时特有的罪印黥文,那这可是件大大的怪事——那黥文是罪印,又不是胎记,胎记尚且不一定遗传,更何况是后天刻在额上的罪印黥文?
事到如今,其余猜测再无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这些桃花源的居民便是秦时避难的“先世”本人,而且黥文之中的这个“兰”字,说明他们的确极有可能便是当年失踪的兰氏族人。
也就是说,兰氏族人们或许从秦初到晋末,当真至少生存了五百余年!
我不觉毛骨悚然,却也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兴奋,忙问道:“话说,那陶渊明究竟是如何知道这些故事的?”
大师兄道:“后世皆以为,桃花源记乃是陶潜的杜撰,其实不然。陶渊明在正篇之中亦补充说,他所记载的桃花源记,乃是千真万确的真事。甚至有人猜测,那个武陵渔人事实上就是陶渊明本人,是他亲眼看到了桃花源和其中的居民,才会写下这篇章传于世间。”
我张大了嘴巴,愣愣地听着。
二师兄思索片刻,道:“但大师兄,你在外所遇的那人当真可靠吗?不知那残卷究竟是真迹,还是好事者所伪造?私以为此事真假与否,终究不能断定,我们还是谨慎些为妙。三师弟,你怎么看?”
我们均看向三师兄,而三师兄表情依旧淡然,一如既往的平静,并未如我们几个一般对这骇人听闻的故事产生好奇和兴趣。
良久,三师兄方回答道:“我并无甚看法。只是我们现下若无其他办法,也不妨一试。”
二师兄闻言,微微皱眉。
大师兄看了他们一眼,道:“三师弟所言不错,如今我们再无其他长生之药的线索,难道就放任师父被囚禁受刑,无所作为不成?无论那传说是真是假,我们都要试上一试。二师弟,你说呢?”
二师弟沉吟片刻,道:“不过,我们只知那桃花源在武陵附近,不知具体方位,如何前去?”
大师兄站起身来,说道:“当时我所遇见的那名持有残卷的江湖术士,也是打算前去桃花源探一究竟,他告诉我桃花源的方位,乃是由武陵一路缘溪向西,直至蜀地之界,苍溪之东。彼时我行色匆忙,只粗略地问过他路线,不过也足以派上用场了。诸位师弟,还有小烛,事不宜迟,你们都去收拾行囊,我们明日一早就出发!”
大师兄在我们之中素来最有威望,他既如此说,纵然二师兄看上去仍未被完全说服,此番也选择缄默不言。我与诸位师兄互望一眼,皆点了点头:“是,大师兄。”
就在我们准备?出秋岚堂之时,忽听得一阵嘈杂之声,有数人的脚步声从院外传来,伴着一名宦官尖锐的声音:“圣旨到——”
我们吃了?惊,忙迎出门去,只?几名锦衣卫簇拥着一名太监走进院来;,手中拿着?卷黄澄澄的锦帛圣旨。
我们这才刚离开紫禁城还没到一个时辰,怎的突然就来了圣旨?
来不及思考和诧异,我与四名师兄已急忙跪倒在地,躬身接旨。那宦官??表情,尖声宣道:“圣上有旨,传邵元节五名弟子进宫与邵元节辞别!”
我闻言睁?眼睛,看向四名师兄,而他们亦是一脸惊讶,?面相觑。
第13章桃花北(二)
【身世】
黄昏的紫禁城如同被金色的夕阳覆盖,赤色瓦上一片璀璨和光怪陆离。我们怀着疑惑和不安的心情,再次在锦衣卫的押送下进了宫。
锦衣卫们勒令我们用布帛蒙住双目,之后一路领着我们穿过弯弯曲曲的宫中路径,直到来到了紫禁城深处的禁牢,方才将我们眼上的蒙布解开。
蒙布甫摘,我一眼便看到铁栅栏之后那个白发老人的背影,顾不得其他,急忙跑了上去。
“师父!”我双手抓住栅栏,向里面喊道。
师父闻声转过身来,看到我不禁面露喜色:“小烛……”
四名师兄亦跟了上来,在栅栏之前立下脚步:“师父……”
我四下望了望,见这处禁牢的铁栅栏极为坚固,禁牢里面却是客室床桌一应俱全,似是关押特殊犯人之所,有些像那种关押犯下重罪的皇亲国戚的禁宫。看来圣上顾忌师父的法术能为,并未将他关入普通的深牢大狱,但即使如此,对喜爱自由散漫的师父来说,这犹如将山野之鹤折断双翅丢入樊笼,依然甚是残酷。